摘要:如果给你一个机会,用美貌做武器,深入虎穴与敌人周旋,你敢吗?80多年前,有个上海姑娘不仅敢,还把这盘险棋下得惊天动地——她就是被李安拍进《色戒》的原型,郑苹如。但真实的她,比电影更传奇,也更让人心碎。她究竟是怎样的奇女子?又是如何在敌人心脏上演“美人计”的?今
如果给你一个机会,用美貌做武器,深入虎穴与敌人周旋,你敢吗?80多年前,有个上海姑娘不仅敢,还把这盘险棋下得惊天动地——她就是被李安拍进《色戒》的原型,郑苹如。但真实的她,比电影更传奇,也更让人心碎。她究竟是怎样的奇女子?又是如何在敌人心脏上演“美人计”的?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位用青春和生命书写传奇的“谍海玫瑰”。
出身优渥的名门闺秀,为何放弃安稳生活当间谍?
1918年,郑苹如出生在日本名古屋的一座和式小院里。父亲郑钺是清末官费留学生,在日本法政大学读法律时,娶了当地名门千金木村花子。后来郑钺回国,成了复旦大学的法学教授,还当上了上海地方法院的检察官。
母亲虽然是日本人,却对中国革命充满同情,经常跟孩子们讲“孙中山先生闹革命”的故事。小时候的郑苹如,跟着父母在日本读了几年书,11岁才回到上海。你想象一下,一个会说日语、英语,又长得漂亮的小姑娘,往学校里一站,那就是妥妥的“校园明星”啊!她不仅成绩好,还会弹钢琴、跳交谊舞,每次学校开联欢会,她都是最耀眼的那个。
按说这样的家庭条件,郑苹如完全可以像其他千金小姐一样,读书、嫁人,过一辈子安稳日子。可1937年淞沪会战打响后,一切都变了。
日军的飞机在上海上空狂轰滥炸,郑苹如亲眼看见同学的家被炸成废墟,看见街头的难民抱着孩子哭天抢地。这时候,父亲郑钺悄悄加入了地下抗日组织,母亲也跟着帮忙,把家里的地下室腾出来,给抗日同志当联络点。有一天晚上,郑苹如听见父母在书房里说话,父亲说:“现在国家到了这个地步,我们总不能眼睁睁看着老百姓遭罪啊。”母亲接着说:“苹如这孩子聪明,又会日语,说不定能帮上忙。”就是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埋进了郑苹如心里。
凡是经历过战争的人,心里都会有一团火,郑苹如也不例外。看着自己长大的城市被侵略者践踏,看着父母为了抗日整天奔波,她怎么可能无动于衷?所以,当中统的人找到她,问她愿不愿意为国家做点事的时候,这个19岁的姑娘没犹豫就答应了。可你知道吗?当时的谍报工作有多危险?一旦被发现,就是九死一生。
但郑苹如心里清楚,有些事总有人要去做,而她,有别人没有的优势——日本血统、流利的日语、出色的社交能力,这些都是打入日伪内部的“敲门砖”。这样的家庭环境,本该让郑苹如走上一条安稳的人生路,可她为何偏偏选择了最危险的谍报工作?答案,就藏在她每次路过外滩,看见日军刺刀时眼里的怒火里,藏在她听着母亲讲“精忠报国”故事时紧握的拳头里。
一个19岁女孩,凭什么让日军高官为她倾倒?
1938年春天,上海的樱花刚开,郑苹如穿着一件米色旗袍,走进了日军在上海的某俱乐部。这是她第一次执行任务:接近日军高层,获取情报。你可能会想,一个小姑娘,怎么能让那些狡猾的日军高官放下戒备?但郑苹如有的是办法。她先是以“中日亲善使者”的身份,在各种酒会、舞会上亮相,用一口流利的日语跟日军将领打招呼,说自己是“在日本长大的中国姑娘,希望能为中日友好做点事”。那些日军高官一看,这么漂亮又温柔的姑娘,还是“自己人”,自然放松了警惕。
有一次,在一个日军少将的生日宴上,郑苹如看见几个军官围在一起,拿着地图指指点点。她端着酒杯走过去,笑着说:“将军们在聊什么呀?能不能让我这个小女子也听听?”少将开玩笑说:“聊的是军事机密,小姑娘听了可别害怕。”郑苹如假装生气地说:“别小看人,我在日本的时候,也跟着父亲看过不少军事书籍呢。”就这样,她一边跟他们碰杯,一边偷偷记下了地图上的部署。不仅如此,她还特别会“攻心”。有个日军中队长喜欢听古典音乐,郑苹如就专门去学了肖邦的钢琴曲,在他面前演奏;有个情报课课长喜欢收集古董,郑苹如就跟着父亲去古玩市场,学了不少鉴别瓷器的知识,跟他聊得热火朝天。
但是,光靠外表和技巧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她的“胆大心细”。有一次,她从一个日军少佐嘴里听说,汪精卫要去日本跟天皇谈判,立刻意识到这是大事。她假装不经意地问:“汪先生去日本,会不会带什么特别的礼物呀?”少佐喝多了,随口说:“还不是谈合作嘛,听说要成立什么伪政府。”就这一句话,郑苹如赶紧通过秘密渠道上报,让重庆方面提前做好了准备。你看,别人眼里的“花瓶”,在她这里成了最锋利的“情报刀”。
一个年轻女孩,在虎狼环伺的环境里,不仅要保持微笑,还要随时警惕对方的试探,稍有不慎就是万劫不复。可郑苹如不仅做到了,还做得风生水起,连中统的上级都忍不住说:“这丫头,天生就是干情报的料。”但你有没有想过,在那些光鲜亮丽的舞会背后,她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对着镜子练习微笑,练习日语里的各种敬语,甚至为了记住一个军官的喜好,把笔记本翻得卷了边。这哪里是“凭美貌”,分明是用十二分的努力,把自己打磨成了最趁手的“武器”。
面对穷凶极恶的汉奸,她如何策划“美人杀”?
1939年,郑苹如接到了一个更危险的任务:刺杀汪伪政权的特务头子丁默邨。这个丁默邨可不简单,以前是中统的高官,后来叛变投敌,成立了76号特务机关,专门捕杀抗日分子,双手沾满了鲜血。中统早就想除了他,但他平时戒备森严,很难下手。而郑苹如,刚好有个“优势”——她曾经在一次酒会上见过丁默邨,当时丁默邨就对这个漂亮的姑娘多看了几眼。
于是,郑苹如开始“钓”这条大鱼。她先是托人给丁默邨带话,说自己“最近遇到了麻烦,想请丁先生帮忙”。丁默邨本来就是个好色之徒,听说漂亮姑娘找他,立刻答应见面。第一次见面,郑苹如故意穿得很朴素,眼泪汪汪地说:“现在日本人到处抓人,我一个弱女子,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丁默邨一看,这么个美人儿向自己求助,心里得意极了,当场说:“别怕,有我在,没人敢动你。”从那以后,郑苹如时不时就找丁默邨吃饭、跳舞,把他哄得团团转。丁默邨以为自己钓到了“美人”,却不知道自己掉进了陷阱。
1939年12月21日,郑苹如跟丁默邨说:“明天是我生日,你陪我去南京路买件礼物吧。”丁默邨犹豫了一下,还是答应了。第二天,两人坐着车到了南京路,刚走进一家皮草店,郑苹如就指着一件貂皮大衣说:“这件好看吗?”丁默邨笑着说:“喜欢就买。”就在这时,预先埋伏好的中统特工准备动手。可谁也没想到,丁默邨突然警觉起来,他发现周围有几个可疑的人,立刻掏出枪,把郑苹如往前一推,自己从后门跑了。特工们怕伤着郑苹如,没敢开枪,让丁默邨逃了。
这次行动失败后,郑苹如其实有机会逃跑,但她担心连累家人,更担心组织的秘密被泄露,竟然又回到了家里。果然,没过多久,76号的特务就找上门来,把她抓走了。你可能会想,这么明显的“美人计”,丁默邨难道没怀疑过郑苹如?其实他早就有疑心,但他舍不得放弃这个“美人”,想看看她到底能玩出什么花样。而郑苹如呢,明知危险,却还是要赌一把,她心里想的是:哪怕有万分之一的机会,也要除掉这个汉奸。这就是她的“狠”,对敌人狠,对自己更狠。可这次失败,也让她陷入了更危险的境地,接下来等待她的,是比死亡更可怕的折磨。
被捕后受尽酷刑,她为何到死都没泄露一个字?
在76号的牢房里,郑苹如被折磨得不成样子。特务们用皮鞭抽她,用竹签扎她的手指,把她吊起来毒打,可她就是咬紧牙关,不说一句话。丁默邨亲自来审她:“你这么漂亮的姑娘,何必跟着他们送死呢?只要你说出是谁指使你的,我保证放了你。”郑苹如啐了他一口:“你这种卖国贼,还有脸跟我说话?”特务们见硬的不行,又来软的,给她送来漂亮的衣服、精致的饭菜,说:“只要你写份自首书,就能回家。”郑苹如把饭菜打翻在地:“我郑苹如,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绝不会背叛国家。”
更让人感动的是,她在狱中还惦记着家人。有一次,母亲来探监,她偷偷塞给母亲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不要难过,女儿对得起国家。”母亲看着女儿满身的伤痕,哭得说不出话,郑苹如反而笑着说:“妈,你教我唱的《茉莉花》,我每天都在心里唱,就像闻到了家里的花香。”你能想象吗?一个22岁的姑娘,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心里想的不是害怕,而是国家和家人。她不是不疼,不是不怕,但是她知道,自己的身后是无数正在受苦的同胞,是生她养她的祖国,她不能背叛自己的良心,更不能让敌人看不起中国人。
1940年1月,郑苹如被特务带到上海郊外的一片荒地。行刑前,特务问她还有什么遗言,她整理了一下被鲜血染红的衣服,说:“开枪吧,别打我的脸,让我漂漂亮亮地走。”说完,她面向东方,闭上了眼睛。枪声响起,这位年轻的女英雄,永远定格在了22岁。直到死,她都没泄露一个字,没出卖一个同志,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誓言。
结语:
现在再回头看郑苹如的故事,你会发现,有人说她太傻,有人说她不值,但我敢肯定地说,正是因为有无数像她这样“傻”的人,我们的国家才没有亡,我们的民族才得以延续。
凡是了解过她故事的人,都会被她的勇气和信念打动。所以,当我们今天坐在温暖的家里,享受着和平的时候,不应该忘记,曾经有个叫郑苹如的姑娘,为了我们的幸福,永远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里。她不仅是一个谍报人员,更是一个用生命诠释爱国情怀的英雄。
她的故事就好比一盏灯,照亮了我们心中的正义和良知。当你懂得了她的选择,懂得了她面对死亡时的坦然,你就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勇敢,什么是真正的爱国。
现在,我想问问大家:如果郑苹如活在今天,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她的故事最打动你的地方是什么?是她深入虎穴的胆识,还是她宁死不屈的气节?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让更多人知道,曾经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姑娘,用她的一生,书写了一曲最动人的英雄赞歌。
来源:看局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