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山胜诉获赔1.3万,发声:别让谣言毁掉青春,干正事做好事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06 13:33 1

摘要:2025年5月4日青年节,演员张一山在社交平台转发法院公告,正式回应近期胜诉的名誉权纠纷案。这起案件始于2024年,被告马某某在未提供任何证据的情况下,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视频,直指张一山“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尽管张一山工作室第一时间发布澄清声明,并晒出北京市公

张一山胜诉获赔1.3万!青年节发声:别让谣言毁掉青春,干正事做好事

2025年5月4日青年节,演员张一山在社交平台转发法院公告,正式回应近期胜诉的名誉权纠纷案。这起案件始于2024年,被告马某某在未提供任何证据的情况下,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视频,直指张一山“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尽管张一山工作室第一时间发布澄清声明,并晒出北京市公安局开具的无犯罪记录证明,但马某某仍持续散布谣言,甚至采用剪辑手段虚构内容,试图误导公众。

面对恶意攻击,张一山选择用法律武器捍卫权益。法院审理认定,被告行为构成主观故意诽谤,判决其公开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及维权费用共计1.3万余元。然而,马某某拒不履行致歉义务,张一山已申请强制执行。这并非他首次维权,2024年9月,网络用户“德虞儿”因类似侵权行为被判赔款道歉,此次案件再次暴露了网络谣言的顽固性。

张一山的胜诉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暴露了明星维权的深层难题。一方面,谣言传播速度远超辟谣效率。以蔡徐坤2023年事件为例,八卦博主仅凭几张拼凑图片便编造其私生活丑闻,尽管团队迅速报案并准备证据,但谣言已席卷全网,真相被淹没在吃瓜群众的狂欢中。蔡徐坤耗时近两年才等来清白,造谣者虽手写道歉信并登报,但舆论伤害已难以逆转。

另一方面,维权成本与收益严重失衡。胡歌曾因肖像权被多家公司滥用,不得不起诉绍兴织几家居、重庆一蝉美体等企业,每场官司需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明星尚且如此,普通人更面临“维权无门”的窘境。德阳安医生因泳池摩擦遭网暴自杀,谷女士因取快递被造谣出轨而失业抑郁,这些案例警示我们:网络暴力从未远离,只是从明星延伸至普通人。

胜诉后,张一山未沉浸于胜利,而是借青年节发声:“祝大家青年节快乐!青年人,干点儿正事儿,做点儿好事儿!”这句话背后,是他对演艺事业的敬畏与对社会的责任。

从童星出道至今,张一山始终以“正事儿”为准则。为演绎《余罪》中的卧底警察,他深入体验真实警员生活,拍摄时即使受伤也坚持完成高难度动作。这种专注,让他在流量时代坚守演员本分。同时,他积极参与公益,担任“拒绝酒驾”公益大使,拍摄短片《未来的你》,用影响力传递正能量。

此次发声,他更将矛头指向社会现象:网络谣言与虚拟沉迷正吞噬青年时间。他呼吁年轻人远离“键盘侠”思维,用行动创造价值。正如其工作室公告所言:“诟谇谣诼,害人害己。”法律可以惩罚造谣者,但净化网络生态需每个人自律。

张一山胜诉案为公众上了一课:面对谣言,沉默不是金,法律是武器。从蔡徐坤到胡歌,从明星到普通人,维权虽难,但坚持终将迎来公正。同时,这起案件也暴露了平台责任的缺失——马某某账号粉丝超50万,谣言扩散时平台未及时干预,直至判决生效仍需强制执行。

未来,或许需建立更高效的谣言阻断机制,例如要求平台对高粉账号内容加强审核,或引入“谣言标记”功能。而对个体而言,张一山的呼吁值得深思:在信息爆炸时代,保持理性比传播情绪更重要。与其跟风吃瓜,不如专注自身成长——毕竟,干正事、做好事,才是对谣言最好的反击。

结语
张一山用一场胜诉证明:清白需靠法律守护,但社会风气的扭转,依赖每个人的选择。青年节之际,愿更多人听见他的呼吁:远离谣言漩涡,用行动书写有价值的人生。

引用来源

网易《张一山无罪胜诉获赔1.3万,本人发声:干点儿正事,做点儿好事儿》搜狐《张一山胜诉,获赔1.3万》中华网《张一山胜诉获赔1.3万 本人发声 支持维权》新浪财经《张一山维权胜诉!本人发声→》搜狐《紧急通知!张一山胜诉黑粉,赔偿1.3万背后的故事》

来源:心所属的方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