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马丽期望很高,但演技掩盖不了导演讲故事能力的薄弱,我国导演有个通病:在一个以女性为主体的故事里,往往女性个人能力却被漠视,导演渲染的大女主事业的成功源自当下环境的被迫和男性的资源依赖,忽视主体动机和个人性格特性。
对这部电影期望值很大,但看后很失望。
人生跌入谷底,只有靠自己。 靠自己本事赚钱,我有什么抬不起头的。
对马丽期望很高,但演技掩盖不了导演讲故事能力的薄弱,我国导演有个通病:在一个以女性为主体的故事里,往往女性个人能力却被漠视,导演渲染的大女主事业的成功源自当下环境的被迫和男性的资源依赖,忽视主体动机和个人性格特性。
一个香港导演用80后东北女演员拍了一个山东49年出生的女性在香港创业的故事,然后给90.00后的观众看,情感上时空代差大,根本得不到情感的共鸣。
其实导演完全可以参考一下自己的母亲,我国女性身上有西方女性所没有的独一无二的精神:奉献性和坚韧性。为了孩子,她们可以放弃一切,包括尊严;她们也可以坚韧如蒲苇,一无所有的时候靠努力给孩子挣出一片天。
这样的女性在我们旁边比比皆是,譬如老干妈陶华碧出生于1947年,贵州人,不识字,早年丧夫,独自抚养两个儿子。42岁为了养家糊口,推着小车摆摊,她开始卖米豆腐和凉粉,后来制作辣椒酱作为佐餐,逐渐发展成品牌。她虽然没有文化,但大道至简,她坚持不上市,保持企业独立。甚至格力的董明珠,虽然不喜欢她的强势,但她真的带领格力走出来自己的道路
时间来到1977年的香港。
咸湿的海风裹挟着市井的喧嚣,一位瘦弱的北方女子推着自制木车,低头包着饺子。身旁,两个年幼的女儿踮脚和面、洗碗,稚嫩的吆喝声淹没在轮渡的汽笛声中。这个场景,是臧健和人生的至暗时刻,也是传奇的起点。
“人往往会想到以死来解脱,但我没有死的权利。”多年后,她如此回忆那段岁月。从被丈夫抛弃、流落异乡的单亲母亲,到年营收60亿的“水饺皇后”,臧健和用半生诠释了何谓“在砧板上剁碎命运,在蒸笼里升起朝阳。
1945 年,臧健和出生于山东农村,家境贫寒,5 随便随大人劳作。
14 岁时,父亲离家杳无音信,她辍学去医院当护工。 在那里,她结识泰国华侨医生,二人结为连理,育有两个女儿。
33岁,1978年泰国华侨丈夫的背叛给了她更沉重的打击——在泰国,她发现丈夫已另娶生子。婆婆以“生不出儿子”为由逼她接受一夫多妻。
面对锦衣玉食的诱惑,她只留下一句话:“我要的是专一的爱和抬得起头的尊严。”带着两个女儿和仅剩的200港元,她辗转至香港,租下4平米的铁皮屋,一天打三份工:凌晨护理老人、白天刷厕所、深夜擦电车,日睡不足3小时。
命运却未停止捶打。一次工伤致腰骨断裂,又被查出糖尿病,酒楼老板诬陷她“讹钱”,连4500元工资都遭克扣。当律师为她争取到3万元赔偿时,她却只取应得部分:“我只拿属于我的钱。”面对社会福利署的公援金,她更断然拒绝:“吃救济会失去斗志,孩子做人也挺不直腰杆!”
为求生计,她推起木车卖水饺。首日摆摊,羞于吆喝的她只顾低头包饺,直到几位学生连吃两碗,用粤语喊出“好好味!”——这句陌生的夸赞,成了她命运的转折。
为躲避警察,8岁的大女儿蓓蓓叫卖,4岁的小女儿蓬蓬望风。一次蓬蓬贪玩未预警,母女被扣留。小女儿哭求:“警察叔叔放了我妈妈,是我的错!”这一幕让铁汉柔肠的警察破例放行,却让臧健和彻夜难眠:“我必须让女儿活得有尊严。”为母则刚!
初到香港,北方饺子遭嫌弃:“皮厚得像棉被!”臧健和跑遍全港饺子馆,三天三夜不眠改良配方:肥瘦3:7的黄金馅比、兴凯湖面粉擀出的透亮薄皮、消毒水洗刷的锃亮器具……甚至因过度清洁导致家猫舔食后口腔溃烂。
一位顾客将吃出的面粉残线寄来,她当即增设筛箩工序;员工偷工减料,她怒斥:“味道差一丝,就是砸招牌!”这种“死磕”精神,让《文汇报》记者慕名而来,一篇《街头水饺皇后》让她名震香江。生活的獠牙咬不碎骨气, 滚烫的人,能把寒冬包成春天。
1982年,日本大丸百货老板因女儿连吞20个饺子找上门,提出合作建厂,但要求贴日本商标。三次谈判,她寸步不让:
第一次:“品牌是我的命,不能拱手让人!”第二次:日方妥协用“湾仔码头”,但不印联系方式。她反问:“没有反馈,如何改进?”第三次:她报出12.5港元批发价(零售仅11元),理由是“精品包装需成本”。日商惊叹:“你是第一个敢这样定价的供应商!”这次合作让“湾仔码头”进驻全港日资超市,一年登顶冷冻食品销冠。臧健和却说:“运气是假,坚持是真。做小贩也要做最好的!”
1997年,美国品食乐邀她考察工厂。看到全自动生产线和HACCP质检系统,她当场签约:“老师找到了!”合资后,湾仔码头在上海、广州建厂,推出馄饨、汤圆等新品,年销破5亿。但她的管理哲学始终朴素:“把员工当家人,他们自然把饺子当孩子。”
当女儿留学归国执掌公司时,她立下三条铁律:
品质底线:曾因面粉掺水开除厨师:“顾客是恩人,得罪不起!”顾客至上:为投诉饺子破皮的顾客登门道歉,聘其为质检员。员工温情:每年亲手为一线员工煮饺子,保留“走鬼”时期的专卖店回馈老客。“孩子是我的软肋,逼我不能倒;也是我的铠甲,让我敢对抗世界。”这份母爱,化作品牌最深的温度。2019年,臧健和悄然离世,但湾仔码头的炊烟依旧袅袅。她的故事被拍成电影,写入教材,更成为香港精神的注脚。
“生活就像爬山,今天我爬到了一半,但我并不认为我成功了,因为我的前面还有人。”这位“水饺皇后”用一生证明:女人的贵人,从来不是婚姻与运气,而是永不低头的自己。
来源:环球人文历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