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5日,看到莫言在公众号亲自下场打假消息的下一刻,我便刷到一条“莫言说:真正的强大不是对抗,而是允许一切发生”的视频。评论区里,有人感慨“大师果然通透”,有人转发时配上“醍醐灌顶”的标签。可当我看到莫言在公众号里哭笑不得地回应“这话风很‘哪吒2’”时,突然意
5月5日,看到莫言在公众号亲自下场打假消息的下一刻,我便刷到一条“莫言说:真正的强大不是对抗,而是允许一切发生”的视频。评论区里,有人感慨“大师果然通透”,有人转发时配上“醍醐灌顶”的标签。可当我看到莫言在公众号里哭笑不得地回应“这话风很‘哪吒2’”时,突然意识到一个细思极恐的事实——我们正在被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字诈骗”包围。
在短视频平台搜索“莫言说”,能看到近千万条结果。从“晚熟的人”到“婚姻禁忌”,从“人生哲理”到“毒舌吐槽”,莫言的形象被切割成无数碎片,拼凑成不同的“人设”。更荒诞的是,某大学教材竟将冒名诗歌《你若懂我该有多好》选入课文,莫言因此收到400元稿费。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操作,本质是将名人符号异化为流量商品。
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余华被包装成“反内卷先锋”,白岩松成了“毒舌评论家”,甚至连马斯克都开始在中文互联网“量产鸡汤”。这些伪名言的共性在于,它们总能精准踩中社会情绪的痛点——年轻人对婚姻的焦虑、打工人对职场的不满、中产对阶层跃升的渴望。正如《名言侦探》作者杨健所说:“人们期待白富美嫁给高富帅,也期待名人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在某短视频平台,一条标注“莫言语录”的视频,播放量往往比普通内容高3倍以上。这种流量倾斜催生了专业的“伪名言制造工厂”:写手批量生产金句,AI生成语音,再配上名人照片或影视剧片段,一条“爆款”就诞生了。更讽刺的是,当莫言在公众号辟谣时,平台算法反而将这些澄清内容推送给更少的用户——毕竟,“打假”不如“造神”有话题性。
平台的审核机制同样漏洞百出。根据《法治日报》报道,冒用名人姓名注册公众号的行为,仅需在账号名称填写环节“钻空子”即可完成。即便被举报,也只需删除内容就能全身而退。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模式,让伪名言像野草般疯长。正如法律专家所说:“在流量至上的时代,真相和版权都成了牺牲品。”
心理学中的“权威效应”在此发挥得淋漓尽致。当人们看到“莫言说”三个字时,大脑会自动启动“信任模式”,放弃批判性思考。这种认知惰性,让伪名言得以大行其道。更危险的是,某些伪名言甚至会影响读者的价值观——比如将“不要碰已婚人士”的道德劝诫强行安在莫言头上,本质是利用名人光环进行价值观绑架。
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当代人的精神困境。我们习惯从名人语录中寻找人生答案,却忘了真正的智慧需要在经典作品中沉淀。正如莫言所说:“这些作者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名字发作品,用我的名字,岂不是便宜了我?” 与其迷信伪名言,不如翻开《蛙》《丰乳肥臀》,在原汁原味的文字中感受文学的力量。
面对伪名言泛滥,社会各界已开始行动。北京鲁迅博物馆推出“鲁迅说过的话”检索系统,输入词句即可验证真伪;作家罗翔怒斥伪语录“教人如何做女人”,呼吁平台加强审核;法律专家则建议,对屡教不改的侵权者实施“黑名单”制度,提高违法成本。这些举措虽不能根治问题,却为净化网络环境提供了可行路径。
但真正的改变,需要每个读者的觉醒。下次看到“莫言说”时,不妨多问一句:“这句话真的符合他的文风吗?”“有没有原始出处?”就像《真相解码器》建议的:“追溯言论的原始来源,用交叉验证打破认知盲区。” 只有当我们不再盲目崇拜名人,伪名言的生存空间才会越来越小。
莫言打假事件,撕开了网络时代的一个黑色裂缝。当文字可以被随意篡改、名人可以被任意“代言”,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对真相的敬畏,更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场骗局的终结,需要平台、法律、读者三方共同发力——毕竟,在流量狂欢的浪潮中,守护文字的尊严,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对此,您怎么看?敬请点赞、收藏、转发,并与墨兮哥交流呵!
来源:墨兮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