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把议题当作宣传噱头,不把苦难当作塑造人物的工具,不把社会矛盾用作戏剧冲突的触发点......听起来,这只是最低限度的要求,但在现在的电影市场中,似乎已经显得奢侈。
怎么拍好一部关注社会议题的电影?
不把议题当作宣传噱头,不把苦难当作塑造人物的工具,不把社会矛盾用作戏剧冲突的触发点......听起来,这只是最低限度的要求,但在现在的电影市场中,似乎已经显得奢侈。
幸运的是,最近我们发现了一些真正关注个体与结构之间关系的好电影:
《神圣无花果之种》借由家庭关系裂缝,捕捉伊朗当下的政治现实,在有限的资源中完成一次非传统叙事;
《看我今天怎么说》进入了在华语电影中鲜少被充分描写的“无声世界”,在语言、沟通与文化认同的拉扯中,呈现了聋人社群的复杂经验;
《黎明的一切》将情绪病作为切入点,却绕开了议题电影常有的沉重感,以“最低程度的连接”回应当代人的孤独;
《虎毒不》从“母职”出发,不塑造理想化的母亲形象,而是呈现女性在家庭与社会结构中不断妥协的过程。
今天单读推荐这四部电影,它们议题迥异,却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不试图替议题下定义,而是将复杂的处境还给人物自身,让观众得以进入问题的内部。是它们的存在提醒着我们,理解他人经验,并不总需要宏大叙述,有时,仅仅是从一个具体的视角开始。
01
《神圣无花果之种》
推荐人:Paprika
电影《神圣无花果之种》剧照
近年来拿下国际大奖并引起广泛讨论的各类电影中,《神圣无花果之种》制造了一种独特的观看体验。
当观众还在疑惑议题众多、前后风格不一、片中各种竖屏镜头等设定源于创作团队何种考量时,导演拉索罗夫的解释让这种“政治惊悚”感一再延续——影片中的短视频画面均取材于发表在社交媒体上关于“头巾革命”的真实影像,为了避开伊朗当局严厉的审查与管控,影片全“地下”拍摄,他本人几乎远程指导整个拍摄过程。
2022 年 9 月,年仅 22 岁的女性 Mahsa Amini 因头巾佩戴问题被拘留后逝世,伊朗社会爆发了一场大规模抗议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拉索罗夫把镜头聚焦于一个普通的伊朗家庭:勤勉的律师伊曼刚刚得到提拔,妻子纳梅把家里收拾得干净漂亮,两个女儿蕾兹万和萨娜慢慢长大。随着反政府示威游行愈演愈烈,他的工作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多的死亡判决,压力倍增下,女儿们也开始卷入这场运动中,而伊曼被派发的手枪失窃后,妻子努力维持的“甜蜜家庭”幻象终被打破……
影片拿奖后,有一些质疑的声音源于比起导演前作中的深刻隐喻,《神圣无花果之种》剧情直白、情节单一。而导演在采访中提到,这在他创作的早期,是一种无奈之举,“逐渐地我意识到这些象征直接来自集权的环境,一个剥夺你自由选择意向地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的美感荡然无存,因而我必须选择一种更为直接的语言”。
诚然,铺垫了许久的政治寓言最终收束于家庭内部纷争有点不尽人意,但是讨论这样一部从拍摄、制作到上映都困难重重的作品只从影像、叙事等围绕电影本身的维度出发是相当不公平的,作为伊朗女性处境问题的重要参照,影片值得走出银幕,获得更大范围的关注。
02
《看我今天怎么说》
推荐人:鹤旻
电影《看我今天怎么说》剧照
华语电影中,真正试图走入“无声世界”的作品并不多。黄修平导演继《狂舞派 3》后再次关注青年处境,这一次,他将镜头转向了三个聋人角色。
《看我今天怎么说》是一部关于“语言”的电影,但它所关心的并不只是说什么,还有怎样说。影片中的三位主角代表了不同的聋人经验:子信坚持使用手语,认为这才是他的母语,更是聋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恩自幼植入人工耳蜗,在母亲的期望下努力融入听人社会;昊伦则在两者之间游走,既使用手语,也能用口语交流。这种语言上的中介状态,与他们在身份、关系、社会认同上的模糊感相互呼应。
影片没有利用身份差异来制造戏剧冲突,反而用冷静的视角呈现聋人生活的日常——对声音好奇又排斥、错过的讯息、旁人的误解。导演在声画设计上做了大量尝试,部分片段近似“消音”,部分片段又引入人工耳蜗所听见的嘈杂,这种失衡感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一次体验层面的让渡——难得一见地,将观众的听觉交还给角色。
03
《黎明的一切》
推荐人:菜市场
以一般电影而言,《黎明的一切》不是一部沉重的电影。而在因为关注社会议题,所以不得不承受(甚至利用)其重的那些电影里,这部电影显得尤其“淡淡的”。在这种有点食之无味但令人安心的叙事节奏里,我倒是能感受到它作为一部议题电影想要治愈社会伤口的野心,就像一家为大病初愈的人们开设的家常菜馆——这是《黎明的一切》高效而特别之处。
“淡淡的”首先体现在故事的简洁上:有经前综合症的女主角和患有恐症的男主角各自离开了容错率较小的大企业,来到了一家颇有养老氛围的小企业,精神类药物让他们在人群中辨认出对方,从此开始了在发病时你给我送吃的、我陪你舒缓压力的一段关系。
电影从未让这段关系浪漫得足以向恋情发展,甚至也不如平常友谊充实稳定。而对这段“淡淡的”关系的把握,让一部不沉重的电影有了处理复杂议题的能力。明面上的议题是情绪病——可引申为后疫情时期身心的不安定感,但是,随着男女主角的关系往否认一切定义的方向发展,潜在的议题浮现了:什么关系可以对抗孤独?——这也是后疫情时期的核心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了,个人或社会的疾病都将造成孤独。那《黎明的一切》里这种淡淡的,甚至难以被称为某种关系的关系,是它送给我们的一个最小程度因而最有安慰效果的答案。但有一点是对的,就算“他人即地狱”,在地狱到来时,我们依旧需要他人。
04
《虎毒不》
推荐人:赵二十
从电影的中文名看,导演似乎给观众留下了一个小小的悬念,但看到结尾,觉得其实所谓悬念压根不重要,谜底藏在谜面上,影片的英文名“Montages of a Modern Motherhood”早已告诉了我们这部电影究竟想讲的是什么。有趣的是这里的“Modern”,母亲身份对于女性来说自古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只是到了现代,我们才越来越多地讨论“母职”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部小小的电影也不会告诉我们全部的答案,《虎毒不》只是尽可能真实地呈现一种身份背后的复杂性和多元化,比如在当下,一位女性成为母亲后要面临的不仅仅是自己与孩子的关系,还有她与自己的关系、她与丈夫的关系、她与家庭中其他母亲的关系……今天,我们逐渐意识到应该承认一个母亲在家庭内部创造的劳动价值,但当母职和女性想要追求的其他事业发生冲突,她该如何取舍?她有取舍的选择吗?
我们看似往前迈了一步,告诉女性要想清楚了再决定是否要小孩,实际这一步只是刚刚提腿。如果养育这件事没有被视作家庭或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而只是母亲天然的义务,最后承受这一切依旧是女性。电影中小孩的哭声贯穿整部电影,虽然是很压抑,但这或许是为了提醒我们,母职这个议题迫切需要关注。
▼来源: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