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网红“四川芬达”与歌手杨坤之间的纠纷再次引发关注。“四川芬达”发布声明,言辞恳切地向杨坤道歉,请求和解,称自己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内心对杨坤十分尊重,还表示愿意赔偿涉及杨坤后的直播收益 。这一事件不仅是两人之间的矛盾,更反映出网络环境下模仿行为的边界与规范
近日,网红“四川芬达”与歌手杨坤之间的纠纷再次引发关注。“四川芬达”发布声明,言辞恳切地向杨坤道歉,请求和解,称自己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内心对杨坤十分尊重,还表示愿意赔偿涉及杨坤后的直播收益 。这一事件不仅是两人之间的矛盾,更反映出网络环境下模仿行为的边界与规范问题。
“四川芬达”原本是名不见经传的小网红,在尝试过多种内容创作无果后,开始模仿杨坤。他们从模仿杨坤的嗓音、舞台动作,到造型、穿搭,甚至夸张其表情动作,发布的相关视频逐渐收获关注,粉丝数量不断增长 。但随着视频的广泛传播,争议也随之而来。杨坤认为“四川芬达”的模仿超出合理范围,部分内容构成对自己的侮辱,比如将他的歌曲内容篡改为“他们向我扔粑粑” ,还做出 “撅屁股”“挂挡” 等低俗动作 。
起初,杨坤对模仿行为并未过多在意,毕竟作为公众人物,被模仿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力的体现。但“四川芬达”在杨坤口头警告后,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在杨坤投诉、上诉要求删除视频并道歉时,他们还利用网络卖惨,甚至写歌《你礼貌吗》嘲讽杨坤 。这一系列操作彻底激怒杨坤,今年3月10日,杨坤将“四川芬达”告上法庭,案由为网络侵权责任纠纷,要求对方删除涉嫌侵害名誉权的视频,发布道歉声明并赔偿精神损失费 。
面对起诉,“四川芬达”一开始喊冤,称自己并非恶意模仿,视频里从未提及杨坤名字,还表示“长相和声音是父母给的,像谁我们也没办法” ,承诺不再制作模仿秀内容 。4月11日,他们发视频道歉,希望杨坤给机会,但杨坤认为他们并非真心悔过,只是借道歉炒作赚流量 。事实也证明,道歉后他们粉丝暴增,还继续直播获利 。4月24日,杨坤明确表示不会撤诉 。直到5月2日,“四川芬达”再次发布声明道歉求和解,哭诉生活不易 。
“四川芬达”此次求和解,看似态度诚恳,愿意赔偿收益,保证不再模仿杨坤,但其过往行为让不少网友怀疑这是故技重施,打着道歉幌子进行道德绑架 。他们在声明里强调生活不易、家庭压力,拿家庭、孩子说事,提及贫富差距等敏感话题,试图利用大众同情心给杨坤施压 。这种行为不仅让大众对他们的道歉诚意存疑,也让网络模仿行为的争议进一步升级 。
从法律角度看,“四川芬达”的模仿行为是否构成侵权,关键在于是否超出合理界限,对杨坤名誉造成损害 。若只是正常娱乐模仿,无侮辱、丑化意图,无可厚非;但目前他们的恶意改编歌曲、低俗动作模仿等行为,很可能被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一旦法院判决侵权成立,他们不仅要承担经济赔偿,账号也可能被封,互联网发展之路将困难重重 。
这一事件给所有网红和内容创作者敲响警钟:在追求流量和利益时,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底线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不能为博眼球不择手段 。同时,公众人物虽需有一定容忍度,但合法权益受严重侵害时,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尊严和权益是正当的 。杨坤起诉“四川芬达”,为其他公众人物树立榜样,面对侵权不能一味忍让 。
此次“四川芬达”求和解事件,让我们重新审视网络模仿行为的边界 。只有明确边界,规范网络行为,才能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
来源:阿峰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