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群英可称为越剧金派的“第一传人”吗?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04 16:05 2

摘要:越剧金派是重要的旦角流派,由金采风大师创立,金采风1930年生于上海,16岁考入雪声剧团,师从袁雪芬、范瑞娟等大师。她的唱腔在袁派委婉基础上融入傅派华丽,独创出"刚柔相济、棱角分明"的艺术风格。

越剧金派是重要的旦角流派,由金采风大师创立,金采风1930年生于上海,16岁考入雪声剧团,师从袁雪芬、范瑞娟等大师。她的唱腔在袁派委婉基础上融入傅派华丽,独创出"刚柔相济、棱角分明"的艺术风格。

在金派的发展传承中,涌现出不少优秀演员,其中谢群英算是其中的佼佼者,而最近有读者在争论谢群英能否算金派的“第一人”,由于编者也很喜欢这个演员,所以愿意从不同维度来探究其艺术实力,看能否匹配上“第一人”这个称呼。

谢群英 1964年出生,12岁考入桐庐中学艺训班。1984年拜金采风为师,开始系统学习金派艺术。

在她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佳作无数,但编者最喜欢的是《碧玉簪》和《流花溪》,这两部戏代表了她在传统戏和现代戏中的最巅峰艺术水准。

在《碧玉簪》中,她在金派"尺调腔·慢板"的基础上,又在"男调板"部分加入自己的情感爆发力,把李秀英的委屈情感表达得十分到位,该剧获得了中国小百花越剧节金奖。2002年,主演了《流花溪》,她在这部戏中融入现代舞元素,用"黑暗之舞"表现女性觉醒,该剧不仅斩获文华奖,更开创了越剧现代戏的先河。

谢群英的艺术成就获得了行业高度认可:1998年成为杭州首位梅花奖得主,2004年摘得文华表演奖,是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沉甸甸的奖项,是她艺术实力的直接证明。

我们都知道,金派虽然不如吕派、袁派和王派这样“人多势众”,在也涌现出黄美菊、樊婷婷、史燕彬等不同时代的代表性人物,她们在继承金派"刚柔相济"核心特点时,还根据各自情况,形成了差异化风格。

所以,如果按戏迷们所说的,如果要认定谢群英是金派第一人,那么上述3名演员是绕不开的。

按照编者个人的观察, 黄美菊抢在传统剧目的传承上,樊婷婷强在上海越剧院的影响力上,她当前已经是领导角色,作为金派传人能坐到这个位置,还是很有能力的,而史燕彬则是新生代演员代表,在年轻人市场上有一定优势,可以称为金派的“短视频流量”担当。

那么,对比黄美菊、樊婷婷、史燕彬,谢群英的优势在哪里呢?我们从艺术能力、重大奖项、传承贡献、行业地位这个几个维度来分析,结论一目了然。

艺术能力是谢群英的核心优势。

她完美复刻了金派唱腔的精髓,其嗓音珠圆玉润,被誉为“金嗓子”,演唱也完美继承了金采风刚柔相济、跌宕婉转的特点。例如在《碧玉簪》中,她在“三盖衣”唱段中,通过气口运用,把李秀英的隐忍形象几乎完美塑造,被观众称为“神秀英”。

她的角色塑造能力也是跨时代性的,不仅擅长传统闺门旦,还在《流花溪》等现代戏中突破自我,她在《流花溪》中饰演秋花,全面展现了角色从少女到母亲的曲折命运,获文华表演奖。

重大奖项上,谢群英也是不遑多让。

唱戏好不好,观众的口碑算重要,但奖项在任何时代都是衡量艺术家实力的重要佐证,谢群英是杭州市首位梅花奖得主,还获文华奖、中日戏曲友谊奖等,是金派艺术家中唯一集齐“梅花+文华”双奖的演员。

传承贡献上,她完成了从舞台实践到教育推广的全面布局。

谢群英推动了金派的体系化教学,培养了贺丹丹等多位金派再传弟子,还把金派唱腔的“尖团音”“润腔技巧”等提炼为标准化教学内容。她还是金派少有的国际化实践者,曾携《流花溪》赴日演出获高度评价,成为首位获中日戏曲友谊奖的旦角,扩大了流派的国际影响力。

她还极为重视流派文献留档,系统整理金派唱腔谱例,为后世研究提供珍贵资料。

行业地位上,谢群英可算是“流派掌门人”

作为金采风亲传弟子,她是金派艺术的“定海神针”,在金派艺术的各种“门面”活动中,她都是压轴式人物,其形象还被收录进《中国越剧名人录》,央视戏曲频道“流派宗师”系列专题片中,她的舞台生涯成为了金派艺术发展的代表性案例。

综合上述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讲,谢群英确实可算金派第一人,但她能取得这些成绩,抛开嗓音和表演悟性等先天因素不谈,也与时代背景和所在的剧团小环境密切相关。

她活跃于1980-2000年越剧黄金期,参与《红楼梦》电影、央视春晚等国家级项目,而新生代传人面临戏曲市场萎缩的局面;而所在的杭州越剧院为其量身定制了大量剧目,对她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其他金派演员缺乏这样的资源。

当然,一个流派的传承发展,单凭某个人肯定是不行的,谢群英与其他金派传人一起形成了“金字塔尖”与“塔身”的传承体系,相信在谢群英等人的努力下,金派艺术将继续在越剧舞台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来源:福建文化志愿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