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圈的神仙眷侣!一生只做一件事,把热爱刻进骨子里!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03 23:14 1

摘要:在上海闵行的老弄堂里,藏着一段关于沪剧的传奇故事。故事的主角不是当红明星,而是两位默默坚守沪剧舞台一辈子的老艺人——顾金海和徐美萍。他们的人生,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沪剧大戏,既有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也有相濡以沫的温情,更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匠人精神”。

在上海闵行的老弄堂里,藏着一段关于沪剧的传奇故事。故事的主角不是当红明星,而是两位默默坚守沪剧舞台一辈子的老艺人——顾金海和徐美萍。他们的人生,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沪剧大戏,既有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也有相濡以沫的温情,更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匠人精神”。

一、从学徒到沪剧团长,他把热爱唱成了一生的事业

顾金海1922年出生,年轻时在米店当学徒。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短视频,唯一的娱乐就是守在收音机前听申曲(沪剧前身)。谁能想到,这一听就彻底着了迷。他干脆拜曹掌生为师,一头扎进了沪剧的世界。

顾金海是个实打实的热心肠。在他眼里,和戏友们聚在茶室喝茶聊天,就是最幸福的消遣。当年,作者通过许龙龙认识顾金海时,他一听说对方喜欢老戏,立马来了精神。二话不说,当场就掏出一张抄满《卖桃子》唱词的纸,还兴致勃勃地讲解:“这出戏不同人有不同演法,各有各的绝活儿!”不仅如此,他还大方地分享自己的住址和电话,说:“只要你想听,我肚子里的东西全掏给你!”

后来才知道,顾金海曾是上海县(前进)沪剧团副团长。在剧团里,他就是大家公认的“老黄牛”,把剧团当家,把工作做到极致。下乡演出条件艰苦?他从不抱怨;文革后剧团青黄不接?他主动扛起培养新人的担子。由他主演的《红灯记》,在上海县农村火得一塌糊涂,老百姓都追着喊“顾老师再来一段”!

二、从富家小姐到沪剧名角,她用智慧和善良书写传奇

徐美萍的人生,比小说还精彩。1915年,她出生在南市小九华的富商之家,从小听“跑筒子”、看堂会,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戏。日军侵华,全家逃到租界,换了好几份工作,可她心里始终放不下唱戏。

为了拜师学艺,她还“撒了个小谎”。亲戚给她介绍张一新学戏,人家嫌27岁年龄太大不肯收,她硬是被说成20岁才入了师门。没想到,跟师傅学了5天,她就单飞闯荡江湖了!

徐美萍信佛,骨子里透着大度和善良。她家祖上开过典当行,父亲去世后,别人欠的一千五百元银洋债,她随手就把借据撕了,说:“身外之物,何必计较!”作者送她一盒素月饼,没几天,她就回赠几斤香肠,生怕亏欠了别人。

外人都说徐美萍“戏烂在肚子里也不轻易教人”,可对作者却格外耐心。老两口经常一起帮作者回忆剧情、写唱词,还特意买了录音机,一个操琴,一个演唱,录成磁带送给他。

徐美萍还有个“宝藏收藏”——一箱子全手工绣制的戏服,上面花鸟栩栩如生。有人出高价求购,她死活不卖,却对作者说:“小陶,你要是喜欢,这些都送你!”顾金海去世后,她真的拿出几件戏服,当作纪念送给了作者。

三、携手一生,他们把沪剧唱进了岁月里

1946年,顾金海和徐美萍夫妇加入良友沪剧团,天天“唱电台”。1953年,顾金海去了前进沪剧团当副团长,徐美萍则选择回归家庭,做全职太太。退休后,两人又组了小戏班,走街串巷演出。因为为人实在、戏唱得好,每到一处都收获无数掌声。

2008年,顾金海先走了,留下徐美萍独自生活。女儿把她接到身边照顾,后来又送进敬老院。即便年事已高,96岁的她记忆力依旧惊人,还能清楚地记得当年的戏词。可惜,2013年,老人以虚龄99岁离世。但她和顾金海留下的故事,还有那些珍贵的沪剧记忆,永远刻在了热爱沪剧的人心里。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顾金海和徐美萍用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热爱,是不计得失的坚持;最好的传承,是用生命去守护。他们就像两颗璀璨的星星,虽然已经陨落,却永远照亮着沪剧这条文化长河。下次再听沪剧时,别忘了,这婉转的曲调里,藏着一对老夫妻最动人的人生故事。

来源:奇妙圆月x9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