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肖飞事件的知情人士绝对是个狠角色,硬生生把三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局外人卷进风暴眼,这操作比磁铁吸铁屑还魔幻 —— 邱老、仉老、麻昊三位大佬现在估计正捧着降压药骂街呢!
肖飞事件的知情人士绝对是个狠角色,硬生生把三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局外人卷进风暴眼,这操作比磁铁吸铁屑还魔幻 —— 邱老、仉老、麻昊三位大佬现在估计正捧着降压药骂街呢!
邱老:行走的 VIP 通行证
都说导师是学术道路的引路人,但董的导师邱老直接把路铺成磁悬浮轨道。从论文开题到项目审批,邱老那支红笔简直像开了光的判官笔,随便画个圈就能让评审会集体失明。有学生吐槽:"我们改论文像绣花,董师姐改论文像皇帝批奏折 —— 邱老朱批 ' 准了 ' 三个字,抵得过我们三百页实验数据。" 更绝的是,去年某核心期刊截稿前夜,邱老一个电话就让编辑部重启系统,这能量堪比学术界的 "时空管理局"。
仉老:人情世故特级大师
接棒邱老的仉老更是把中国式关系学玩出花。酒局上三杯茅台下肚,能把抄袭说成 "学术传承",把数据造假美化成 "研究创新"。最经典的当属他那套 "四两拨千斤" 话术:"年轻人犯点错就像论文里的错别字,咱们做长辈的得帮着擦橡皮嘛!" 听说有次学术打假小组找上门,仉老端着茶壶慢悠悠来了句:"急什么?故宫的墙倒了还得先打报告呢",直接把人噎得翻白眼。
麻昊:屠龙少年终成背景板
麻昊这哥们绝对是个妙人,手握实锤却非要走正规举报流程,结果被现实啪啪打脸。在学术伦理听证会上,他像个人形数据库般甩出二十七个疑点,结果主席台大佬们集体表演 "低头找笔帽" 的绝活。最讽刺的是,当他引用《自然》杂志的学术规范时,某评委竟然反问:"你说的这个《自然》,是中文核心期刊吗?" 这场面,连荒诞剧作家看了都得直呼内行。
咖位诅咒下的变形记
从热血青年到沉默羔羊,麻昊的遭遇堪称学术版《活着》。先是课题经费被砍成白菜价,接着实验室被 "调整" 到地下室,最后连博士生都 "自愿" 转组。有次他在食堂打饭,听见两个学生嘀咕:"看见没?这就是得罪学阀的下场,混得比流浪猫还惨,起码野猫还能翻垃圾桶呢!"
医学剧导演快来抄作业
建议直接按这个剧本拍《白色巨塔 2024》:
第一集《绿灯侠的权杖》
第十集《麻博士的至暗时刻》
大结局《举报信在风中飘荡》
保准让观众看得咬牙切齿,毕竟艺术加工都不敢这么写 —— 某三甲医院主任看完剧本初稿直摇头:"太假了!现实里哪有这么明目张胆的?" 结果肖飞事件爆出后,他连夜给编剧打电话:"那啥... 剧本能再加个院长收茅台的情节吗?"
学术圈的 "皇帝新衣" 巡游
这个事件就像扔进池塘的深水炸弹,炸出一池子妖魔鬼怪。有教授开始悄悄撤回子女的留学推荐信,生怕变成下一个 "坑爹二代";期刊编辑部突然集体患上 "审稿洁癖";就连学术会议茶歇时,都没人敢单独和院士大佬合影了。最搞笑的是某高校紧急推出 "师德承诺书 2.0 版",结果被网友扒出抄袭了超市员工守则。
民间科学家的觉醒时刻
现在某音上冒出无数 "学术纪检委",带着十级美颜讲解论文查重技巧。有个卖煎饼的大叔都开直播了:"家人们看好了,我这面糊配方要是像肖飞的论文这么东拼西凑,早被城管端了八百回了!" 更绝的是考研辅导班新出了 "避坑指南",第一条就是:"选导师前先查他有没有姓邱的故交"。
高校版本的 "狂飙" 进行时
据说很多实验室连夜更新了《求生指南》:
和导师微信聊天必须开启录屏功能
收到期刊录用通知先查主编人际关系树
看到师兄师姐突然开上保时捷,记得立即备份实验数据
有博士生苦笑:"现在写致谢词比写论文还难,谢轻了显得薄情,谢重了怕将来出事,要不直接谢 CCTV 吧?"
最后说句得罪人的:这出闹剧最魔幻的,不是学术圈出了败类,而是所有人都在默契地扮演 "皇帝新衣" 里的围观群众。麻昊的失败不是因为证据不足,而是他天真地撕开了这层遮羞布 —— 在既得利益者眼里,他才是破坏 "游戏规则" 的麻烦制造者。建议各大高校把这事写进新生手册:欢迎来到成人世界,这里解决问题靠的不是真理,而是...(此处自动消音)
来源:瑶瑶说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