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煽情堆苦难——《水饺皇后》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04 10:57 2

摘要:臧健和遭遇妈宝渣男背叛、流落香港、打工受伤……镜头不断对准马丽红肿的眼睛和颤抖的嘴角,扮演女儿的小演员也在不停歇地啼哭,配乐汹涌如潮。

过度煽情堆苦难——《水饺皇后》

今天聊聊中国电影《水饺皇后》。

片名The Dumpling Queen (2025),别名阳光码头 / 湾仔码头。

电影前半段,导演刘伟强几乎将所有力气花在催泪上。

臧健和遭遇妈宝渣男背叛、流落香港、打工受伤……镜头不断对准马丽红肿的眼睛和颤抖的嘴角,扮演女儿的小演员也在不停歇地啼哭,配乐汹涌如潮。

这些片段催泪效果有效好,当小女儿在天台用缺牙的嗓音唱起歌,当惠英红饰演的包租婆端出一碗热汤面,当糖水伯带她出摊,观众很难不落泪。

但问题在于泪水太密,苦难太满。

影片将臧健和的困境堆砌成山,却未进行过任何一次深挖。比如,她因身份被工资歧视、因工伤被污蔑讹钱,这些情节都可以进一步挖掘底层劳工的困境,她与女儿因语言不通被霸凌,也是可以用于探讨移民身份认同,

这些却都只当做煽情工具。似乎只要哭得够惨,观众便不过多想苦难根源。

作为传记电影,影片更是淡化了真实历史中臧健和的关键转折。1982年,因日资百货千金的青睐,她的水饺才得以进驻商场,命运从此改写。

银幕上这一契机被简化淡化,仿佛成功只需咬牙吃苦就行。这种处理削弱了现实中的机遇与偶然性,也让吃苦奋斗显得苍白。吃生活的苦毫无用处,劝人吃苦的人不是蠢就是坏。真正的励志,从不是讴歌苦难,而是展现人在绝境中不放弃,有机会就抓住。

马丽的表演是电影最亮的火花。她在这里褪去喜剧标签,将臧健和的倔强与脆弱捏合成一个真实的母亲。

她的表演可以让人忘记她是马科长、忘记沈腾,而是一位母亲、一位女人筋疲力尽不服输地努力生活。

惠英红的包租婆红姐是影片中另一抹亮色。刀子嘴豆腐心,嘴上喊着什么都要钱,但还是会为臧健和点亮夜灯,还会自揭伤疤鼓励对方。

可惜类似的互助情谊在片中只是惊鸿一瞥,更多时候电影还是热衷于“大女主”的孤独征程。当臧健和最终成为“水饺皇后”时,她身边的邻居集体消失,仿佛只能共甘苦,不能同富贵。

其实借着这样一部传记电影,本片可以成为一幅香港移民众生相。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无数内地人如臧健和一般涌向香港,在语言、文化的隔阂中挣扎谋生。

影片中,臧健和因不懂粤语被辱“北姑”,女儿在学校被嘲笑“大陆妹”,这些细节本可成为继续深化的切入点,导演却只取其皮毛,未曾深入。

影片中“水饺”符号也流于表面。在臧健和手中,水饺是乡愁的载体,是谋生的工具,更是女性互助的纽带。当红姐、糖水伯、山东警察华哥因一碗水饺与她产生羁绊时,本可编织出一张动人的情感网络。

但影片急于推进“成功梦想”,让水饺迅速从街头小摊变成“民族品牌”,甚至突兀地插入“中国水饺卖向世界”的口号。这种刻意拔高空洞而干瘪。

众生皆苦。臧健和带着女儿流落香港,洗碗、摆摊、被辱骂,镜头不断强调她的狼狈与眼泪。这些苦难真实而刺骨,但电影淡化机遇,给出的答案却是“只要吃苦就能翻身”。

现实中,多少自食其力者困在码头,终其一生推着木车?

影片用臧健和的成功掩盖了更残酷的真相:勤奋未必能挣脱阶层,勤劳抵不过世袭血脉。希望自食其力者能有好结局,而不是只能吃苦,少一些世袭罔替。

最后提一嘴,不知道为什么影片中好几个角色都是后期重新配音,听着比较突兀。

可能我对《水饺皇后》的期待有点高,本片实际效果没有达到我的预期。

它想兼顾的元素太多,女性觉醒、底层奋斗、时代变迁、商业传奇,多而不专、广而不精,没能将任何一条脉络讲透。

普通人获得成功,这就是一个传奇故事。真实的人生是臧健和在码头被黑社会威胁,是辣挞哥、糖水伯为了生活劳作奔波,是金太太依附丈夫却终生凄苦。

我还是希望文艺创作者俯下身子做创作,反应劳动者的故事更要如此。不贴近劳动人民,哪有生活可言。

过度煽情堆苦难,

成功故事显苍白。

来源:妙看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