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起因是演员杜淳的妻子王灿一条微博被断章取义——4月19号凌晨,她发了篇千字长文,标题写着“家暴不是家务事,是犯罪!”“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30天冷静期就是在给家暴受害者补刀!”乍一看这标题,任谁都会心里一紧:难道又一位明星妻子遭遇了家暴?
最近几天,“家暴”这个沉重的话题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起因是演员杜淳的妻子王灿一条微博被断章取义——4月19号凌晨,她发了篇千字长文,标题写着“家暴不是家务事,是犯罪!”“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30天冷静期就是在给家暴受害者补刀!”乍一看这标题,任谁都会心里一紧:难道又一位明星妻子遭遇了家暴?
评论区瞬间炸开了锅,有人翻出杜淳早年在综艺里陪产检玩手机、行李箱密码是前任生日等“旧账”,痛斥“油腻男本性难移”;也有粉丝急得跳脚:“灿姐这是在帮公益发声,别瞎带节奏!”直到4月30号王灿亲自晒截图澄清:“是我为家暴受害者发声,不是被家暴!”这场乌龙才算画上句号。
说起来,为啥一条为家暴发声的微博会被误解?说白了,还是因为家暴话题太过敏感,而网络上的“标题党”太能断章取义。咱普通人刷新闻,谁不是先扫一眼标题?一看“家暴”“杜淳”这样的关键词,难免心里咯噔一下。
尤其是这几年,明星家暴事件时不时就冲上热搜,从之前某男星被曝孕期家暴,到网红圈里屡屡出现的“控制欲”“肢体冲突”,大家对“明星夫妻”的信任度早就打了折扣。再加上杜淳早年在综艺里的表现确实有点“直男癌”——陪怀孕的妻子产检时低头玩手机,妻子说想吃橘子他回“自己剥”,连行李箱密码都是前任生日,难怪网友一看到“家暴”关键词就条件反射般愤怒。
不过这次乌龙里,最让我感慨的是评论区的“众生相”。你看,这边有人义愤填膺:“就说他看着就不靠谱,孕期都这么冷漠,家暴肯定做得出来!”那边就有粉丝晒王灿之前秀恩爱的视频:“人家夫妻俩好着呢,别拿综艺片段断章取义!”最逗的是玩梗派:“杜淳:我连橘子都懒得剥,哪有力气家暴?”“建议营销号下次造谣前先看看正主全文,不然显得咱没文化!”这些评论看着热闹,却也折射出一个现实问题:在网络时代,我们太容易被碎片化信息带偏节奏了。
一篇长文,可能大家只看了标题和开头,就急着站队、骂街,却没耐心看完正文里的核心观点——王灿其实是在呼吁关注家暴受害者,批判“30天离婚冷静期”可能对家暴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说到这儿,咱就得聊聊家暴这件事的本质了。很多人到现在还觉得“家暴是家务事”,两口子吵架动手,旁人不好插嘴。可你知道吗?根据全国妇联的统计,我国有24.7%的已婚女性曾遭受过家暴,而真正敢站出来报警、起诉的人不到一成。
为啥?因为家暴往往伴随着精神控制、经济封锁,受害者被“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困住,被“为了孩子忍忍”的压力压垮,甚至被施暴者威胁“敢报警就打死你”。就像王灿在长文里说的:“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一旦施暴者尝到了控制的甜头,只会变本加厉。这时候还讲“30天冷静期”,让受害者和施暴者继续住在一个屋檐下,不是给受害者“补刀”是啥?
这几年,关于“离婚冷静期”的争议一直没停过。支持的人说,这是为了防止冲动离婚;反对的人喊,这会让家暴受害者更难逃离魔爪。咱普通老百姓可能没法从法律专业角度分析,但咱可以想想身边的例子:小区里有个大姐,被丈夫打得鼻青脸肿跑出来,想离婚却被劝“冷静一个月”,结果冷静期内又被丈夫堵在楼道里打得骨折。这样的悲剧,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反思吗?法律的温度,应该体现在保护弱者上,而不是用“冷静”来拖延正义。
回到这次的乌龙事件,虽说只是一场误会,却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在关注明星八卦的同时,能不能多想想那些真正的家暴受害者?她们可能没有明星的话语权,没有网友的关注,甚至连个能求助的地方都没有。当我们在网上为“杜淳有没有家暴”吵得热火朝天时,能不能分点精力去看看那些藏在角落里的哭声?比如,多转发一下反家暴的公益信息,多给身边遭受家暴的朋友一点支持,哪怕只是告诉她:“这不是你的错,你值得被保护。”
最后我还想说,网络时代,咱吃瓜得带点脑子。别看到个标题就忙着骂街,先想想:这事儿有没有反转的可能?当事人的完整观点是什么?就像这次王灿的微博,人家全文都在讲家暴受害者的困境,结果被营销号掐头去尾搞成“明星家暴”的噱头。咱们老百姓要是跟着瞎起哄,不仅帮不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还可能让谣言满天飞。下次再遇到类似的事儿,不妨多花两分钟看看全文,多想想背后的真相,别让咱们的正义感,成了营销号博眼球的工具。
你说呢?关于这次的乌龙事件,关于家暴和离婚冷静期的争议,你有啥想法?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咱一起唠唠这事儿该怎么看,怎么做,才能让更多受害者真正走出阴影,让家暴不再成为“难以启齿”的痛。
来源:弓长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