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蛮好的人生》最近这几集,真是越看越上头,尤其是胡曼黎搞定“回收废品的桃姐”那一单,简直就是职场销售教科书。
《蛮好的人生》最近这几集,真是越看越上头,尤其是胡曼黎搞定“回收废品的桃姐”那一单,简直就是职场销售教科书。
别看她是个学历不高、靠跑单起家的保险代理人,但她的情商、判断力、执行力,远甩身边那群“高学历精英”几条街。
而这笔300万的大单,更不是靠“巧舌如簧”拿下的,而是她一针见血地看透了客户真正的痛点:不是利息太低,而是怕钱落不到“自己人”手上。
桃姐这个客户,胡曼黎一开始根本没印象。对方打电话过来,她还一脸懵,连是谁都想不起来。
可她没慌,谎称“信号不好”,立刻翻出随身携带的客户记录本,把这位“回收废品的桃姐”迅速查出来。
找到名字那一刻,她秒切状态,语气热情,情绪饱满,仿佛是多年的老朋友:“哎呀,桃姐,你最近生意怎么样!”
这反应速度、这沟通技巧,完全是一个优秀销售的专业素养。
更别说,她还专门买了桃姐爱吃的糕点,亲自登门拜访。不是走个形式,而是真把客户当朋友看待。
这一点,让人不由自主想起现实生活中的优秀销售——真正高明的销售,从不“卖保险”,她们卖的是信任,是安心感。
原本桃姐只是找胡曼黎聊聊年金产品,结果一问才知道,手上竟有一笔到期的300万理财资金。
这简直是天降大单!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桃姐表示年金收益率太低,动摇了购买意向,说考虑一下其他产品。
换作别人,可能就放弃了。反正客户嫌弃产品收益低,不买就是不买,何必死缠烂打?
但胡曼黎没有被表面理由糊弄过去。
她不是靠嘴皮子硬推产品,而是安静听完客户所有顾虑,回头把桃姐整个家庭结构和资产状况重新捋了一遍。
于是,她发现了真正的“拒绝原因”根本不是利率低,而是资产归属问题。
桃姐说的那句:“这笔钱以后是不是也是女婿的钱”,就是关键。
说白了,桃姐担心的是:钱放女儿名下,以后是不是算“夫妻共同财产”?
她明面上担心收益率,其实心里想的是:万一离婚了,这300万岂不是要被那个吃软饭的分走一半?而且女婿还喜欢赌博。这才是她最担心的事情。
而这一层微妙心理,胡曼黎精准捕捉到了。
她没有直接指出来,而是顺着客户的语言,慢慢引导出她的真实顾虑,然后再提供相应的产品规划——让钱“只留给女儿,不落到女婿手里”。
这一招,稳、准、狠。
她解决的不是理财问题,是一个做母亲的“资产安全焦虑”。
对比一下她的上司薛晓舟,差距立马显现。
薛晓舟和李青青为了赌一个“大单”,早就下定决心要拿下李奋斗那家,根本不屑于跟进桃姐这种“回收站出身”的客户。
甚至在桃姐稍有迟疑时,他就直接想放弃,开口就说:“不行您再考虑考虑”,根本不再花时间为桃姐解释顾虑,想解决方案。
这在销售里,叫典型的“情绪判断”。一看到客户迟疑,就断定没戏,不肯深入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
可现实往往就是这样:越是嘴上说“考虑一下”的客户,背后越有隐藏动因;越是“不起眼”的客户,手里可能越有大钱。
所以胡曼黎赢,是赢在——她眼里没有“大小单之分”,只有“对客户好处多少”的判断。
她不站在自己的利益出发去评估客户,而是设身处地地为客户考虑,用心识别客户真正的需求和担忧。
桃姐在犹豫的时候,胡曼黎被薛晓舟拉走,但她还想继续回去和桃姐再聊聊,她的理由是,桃姐的钱是一分一分辛苦赚的,如果买了有风险的产品,会伤心的。
她感受到了——对面这个保险销售不是为了赚她的钱,而是真心希望她能把钱放得安全、稳妥、有保障。
其实,销售做到这个层面,已经不仅是业务能力了,而是做人方式的体现。
在这个“用力推销”的时代,有多少人,还能像胡曼黎一样,有底线、有判断、有担当?
《蛮好的人生》把胡曼黎塑造成一个“职场普通人”,但她的许多做法,却值得我们每一个职场人反思和学习。
她不是最聪明的,也不是最幸运的,但她足够真诚、足够耐心、足够理解人性。
而她能拿下桃姐这个300万的大单,不是因为她话多嘴甜,而是因为她——
看懂了一个母亲的不安,看穿了一个客户的真心,
靠的是共情力,不是高学历;靠的是责任感,不是剧本台词。
这样的胡曼黎,才是真正值得敬佩的销售。
来源:小豆就爱追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