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散戏后,梅兰芳向孟小冬递过一盏热茶:“孟老板的唱腔,真是‘前无古人’。”孟小冬低眉一笑,指尖微颤。她自幼学戏,7岁登台,12岁名震上海,却从未被人如此凝视——不是看“坤伶”,而是看一位真正的“角儿”。
1925年8月,北平的戏台,灯火通明。18岁的孟小冬一袭蟒袍,在《四郎探母》中饰演杨延辉,嗓音清亮,毫无雌音,台下掌声如雷。
而对面,31岁的梅兰芳扮演铁镜公主,眼波流转,顾盼生辉。两人阴阳对调,却意外成就了梨园史上最惊艳的合演。
散戏后,梅兰芳向孟小冬递过一盏热茶:“孟老板的唱腔,真是‘前无古人’。”孟小冬低眉一笑,指尖微颤。她自幼学戏,7岁登台,12岁名震上海,却从未被人如此凝视——不是看“坤伶”,而是看一位真正的“角儿”。
次年,北平财政总长王克敏的寿宴上,二人合演《游龙戏凤》。她演正德帝,他演李凤姐,台下宾客击节赞叹:“皇王同场,天作之合!” 梅党元老齐如山趁机撮合:“畹华(梅兰芳)兼祧两房,孟小姐过去,不算偏房。”
1927年正月,梅兰芳与孟小冬在东四九条冯公馆成婚,无花轿喜乐,仅几桌宴席。婚后,梅兰芳将她安置于缀玉轩,远离梅宅。孟小冬剪去戏服,素手调羹,以为这便是爱情。
梅兰芳为她请来书画老师,教她临帖习字。某日,他执笔在墙上投影,她拍下照片,题字:“你在那里做什么啊?”他回:“我在这里做鹅影呢。” 这帧影像,成了他们最温柔的证物。
然而,福芝芳——梅兰芳的第二任妻子——始终拒绝孟小冬踏入梅宅。梅党渐分两派:捧福者称她“能服侍人”,捧孟者赞她“需人服侍”。梅兰芳的沉默,让孟小冬第一次察觉,自己或许只是“外室”。
1930年夏,梅兰芳的伯母去世。孟小冬剪短头发,头戴白花,直奔梅宅。刚至门口,下人拦住:“孟小姐,太太请您退回去。”福芝芳挺着孕肚冷笑:“她若进门,我便带着两个孩子撞死!”梅兰芳低声劝她:“你先回吧。”
那夜暴雨倾盆,孟小冬在天津《大公报》连登三日启事:
“冬当时年岁幼稚,世故不熟……名定兼祧,尽人皆知。乃兰芳含糊其事……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是我负人?抑人负我?”
梅兰芳曾冒雨叩门求复合,她闭门不出,只留下一句:
“我今后要么不唱戏,再唱不会比你差;要么不嫁人,再嫁也绝不比你差!”
分手后,孟小冬一度绝食,皈依佛门。1938年,她拜余叔岩为师,苦练五年,终成“冬皇”——中国京剧首席女老生。
1947年,杜月笙六十寿诞,梅、孟同被邀演出。杜月笙刻意安排二人错开登台,梅兰芳在家听了电台转播,沉默整夜。
1950年,42岁的孟小冬嫁予63岁的杜月笙。婚礼上,他让子女跪拜,称她“妈咪”。友人问:“何必补这仪式?”杜月笙咳血轻笑:“给她个名分。”
1977年,孟小冬病逝台北。灵堂供着两块牌位:一为恩师余叔岩,一为梅兰芳。
来源:拓荒者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