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豆瓣评论区被“职场戏儿戏化”“女性成长套路化”等质疑声淹没。一部收视与口碑严重割裂的剧作,恰恰折射出当前都市剧面临的创新困局。
孙俪的新剧《蛮好的人生》最近创造了收视奇迹——CSM全国网收视率连续三日破1,位列黄金档前三。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豆瓣评论区被“职场戏儿戏化”“女性成长套路化”等质疑声淹没。一部收视与口碑严重割裂的剧作,恰恰折射出当前都市剧面临的创新困局。
四年前,《安家》里的房似锦用“没有我卖不出去的房子”的狼性宣言,塑造了国产都市剧罕见的职场女性形象。她啃着包子带客户看房的镜头,至今仍是观众心中的经典。
而《蛮好的人生》中,孙俪饰演的保险销冠胡曼黎,本该展现专业领域的突破,却在前三集上演了教科书般的“收视三件套”:
第一幕:告知丈夫出轨引发婚姻危机 ;
第二幕:职场遭构陷跌落事业谷底 ;
第三幕:逆袭路上邂逅年轻合作伙伴 。
这种“强冲突-低谷-逆袭”的叙事结构,在收视数据上无往不利。据酷云EYE Grow2024年5月数据显示,该剧35岁以上观众占比达67%,印证了其精准的下沉市场定位。但年轻观众在社交平台的吐槽更为尖锐:“2024年还在用跳河逼问救谁的桥段,编剧是穿越来的吗?”
《蛮好的人生》的争议并非个例。细数近年都市剧片单,会发现一个令人心惊的创作惯性:
刘涛 从《琅琊榜》的沙场女将霓凰,到《星辰大海》中身世坎坷的简爱,演技始终在线,但《做自己的光》里“丈夫欠债+职场陷害”的套路化设定,让观众直呼“浪费演员”;
蒋欣 在《小舍得》中将鸡娃母亲的焦虑演绎得入木三分,但剧集对教育内卷的呈现最终仍滑向“咆哮式演技+大团圆和解”的窠臼;
马伊琍 在《繁花》证明职场女性可以既有锋芒又有风情,但更多时候仍在《我的阿勒泰》等剧中面临“都市精英”与“乡村妇女”的二元选择。
这背后是残酷的市场选择:据艺恩数据统计,2023年卫视平台播出的都市剧中,72%主打婚姻情感议题,而涉及职业发展的剧集仅占18%。当制作方发现“情感纠葛+中年逆袭”的公式能稳定收割收视时,便形成自我强化的创作闭环。
令人欣慰的是,总有人不甘心被困在套路上:
《我的阿勒泰》用草原女性的生存哲学,证明“去狗血化”的叙事反而能斩获豆瓣8.8高分;
《春色寄情人》聚焦殡葬行业,让职业线真正成为推动人物成长的核心动力;
《凡人歌》撕掉“中年危机”标签,讲述普通人如何在房贷、育儿、职场中保持精神明亮。
这些剧作的成功印证了一个真理:观众反感的从来不是家长里短,而是悬浮造作的伪现实。正如《安家》编剧六六曾说:“真正的都市剧应该是一把手术刀,要切开生活的肿瘤,也要找到治愈的可能。”
要打破创作惯性,或许需要回归三个基本点:
1. 职业戏份要「较真」
保险行业剧不该只有“人情保单”,而应呈现核保风控、产品研发等真实生态,就像《理想之城》用造价师视角揭开建筑行业潜规则。
2. 女性成长忌「开金手指」
观众想看的不是“爽文女主”,而是《我在他乡挺好的》里乔夕辰那种“被客户骂哭后补妆继续提案”的真实韧性。
3. 情感冲突需「去奇观化」
参考《爱情而已》处理姐弟恋的方式:没有豪门恩怨,只有两个成年人如何跨越年龄差实现共同成长。
当《蛮好的人生》用“收视前三”证明市场包容度时,我们更该思考:为什么中生代女演员总在“高收视低口碑”的怪圈中打转?或许正如编剧宋方金所言:“影视创作不是拼图游戏,把爆款元素堆砌起来容易,但把生活嚼碎了融进戏里才见功力。”
下一次,当孙俪们拿到剧本时,或许可以问问:“这个角色除了离婚出轨,还能不能展现她在会议室舌战群儒的样子?”
毕竟,真正的都市剧不该只是生活的狗血注脚,而该成为照亮现实的镜子。
来源:圆角说剧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