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熟悉王晓棠的人都知道,她有着扎实的“梨园童子功”这都源于她酷爱京剧艺术的父母,父母的这一“嗜好”深深地影响了年幼的女儿,儿时,她除了“饱览”家中的藏书,就是学唱京剧,这使得她在学唱京剧的同时,也得到了民族文化的滋养和熏陶,充实了内心的魅力,而她以后正式从京剧演
从电影演员,导演,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女将军----不老女将军王晓棠的人生经历充满了曲折和传奇。
提起将军,人们脑海中自然跳出这样的形象:古有盔甲征袍,舞动长矛统帅千军万马,今有身经百战,指挥若定的英雄虎将,作战图前调动飞机导弹……
可当记者见到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少将王晓棠时,却无论如何也无法与上述形象相协调,坐在面前的是一位体态匀称,神情祥和的军人。
熟悉王晓棠的人都知道,她有着扎实的“梨园童子功”这都源于她酷爱京剧艺术的父母,父母的这一“嗜好”深深地影响了年幼的女儿,儿时,她除了“饱览”家中的藏书,就是学唱京剧,这使得她在学唱京剧的同时,也得到了民族文化的滋养和熏陶,充实了内心的魅力,而她以后正式从京剧演员走上电影表演的道路。
1934年,王晓棠出生于河南开封,抗战爆发后,随父母辗转入川,后又回到南京,再迁杭州,王晓棠是在抗日战争中长大的,1937年“七七事变”时她3岁多,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时她11岁多,从3岁到11岁,是人生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她经历的抗日战争是她人生的第一堂大课。
她跟随父母经历了保卫大武汉的抗日战争大潮和捐献财物的献金狂潮,王晓棠全家到达重庆是1939年4月下旬,正赶上当时举世闻名的重庆“五三”“五四”大轰炸,她亲历战争的苦难,因此对日寇恨透了。
1939年王晓棠进入巴蜀小学,后读巴蜀中学,巴蜀学校的周校长和师资特别好,当时孩子们心里就建立起了一种观念:落后就要挨打,不管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一定要有本事。”从那时候起,她立志要自强不息,在抗日战争中长大,立志要自强不息,影响了王晓棠的一生。
1952年,王晓棠从上海参军,先入总政京剧团,后调总政话剧团,当批准王晓棠入伍的通知书下来的时候,按照程序黄宗江要去做家访,王晓棠的父母这才知道了女儿的秘密,特别是当黄宗江指着自己左胸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胸牌,亲切地对王晓棠的母亲说:
“伯母,放心,您把女儿交给这七个字,错不了的。”这一番话,让王晓棠父母倍感亲切。
上世纪五十年代,总政京剧团到西北边防部队去慰问演出,因为大多是折子戏,为了让官兵们了解剧情,于是选定王晓棠主持报幕,大气的台风,甜亮的声音,优美的语句,亲切的感情,使来看戏的指战员精神大振,王晓棠因此也出了名。
不久,她调到了话剧团,1955年元旦,就赶上拍电影的机遇,当时长影正筹拍一部故事片《神秘的旅伴》,两位导演来到总政话剧团挑选饰演小黎英角色的演员,一眼就选定了王晓棠,王晓棠不负众望,演得很出彩,观众不仅记住了影片中的“小黎英”还传唱着影片中插曲《缅桂花开十里香》随后,王晓棠又在出演《边寨烽火》中获得成功。
1958年,王晓棠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成了一名专业电影演员,并开始了她电影生涯中的黄金时期,《英雄虎胆》中的阿兰,《海鹰》里的玉芬,《野火春风斗古城》里的金环,银环都成了那个年代深入人心的银幕形象,王晓棠也成了那个年代的“美丽女神”,深受观众的爱慕和喜欢。
上世纪60年代,在数以亿计的电影观众中盛传着“男看王心刚,女看王晓棠”的说法,王心刚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影坛最著名的“英俊小生”,是广大观众最喜爱的电影演员。
在东北肥沃的黑土地上成长起来的王心刚,有一副东北人特有的强劲有力的骨骼,高大壮实的身材,再加上出众的一表人才和堂堂相貌,在他1949年中学毕业以后,就参加了沈阳市举办的文艺骨干训练班,第二年,王心刚顺利地应征入伍,同时考取了东北军工局文工团,担任一名话剧演员,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演艺生涯,是当时无数少男少女们最拥戴和痴迷的“青春偶像”,而王晓棠正是女版的“青春偶像”。
然而,王晓棠的演艺生涯并非一帆风顺,60年代,她被下放到北京远郊的怀柔县,当地武装部的人为了保护王晓棠,把她安排到北台上林场,王晓棠在这里落户了6年之久。
1974年,王晓棠16岁的儿子不幸得了肝炎,随着病情不断恶化,几个月后就去世了,当时,这一打击如同五雷轰顶,但这个“集美丽和坚强于一身”的女人并没有被打倒,她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生命不息,一定要重返岗位,重回银幕。
1975年,王晓棠终于回到了八一厂,从此她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所挚爱的电影事业中去,后来,王晓棠走上了导演的岗位,执导了《大转折》《大进军》《较量》等一大批极具影响力的大片。
作为中国电影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她从开始执掌全军唯一的电影厂---八一电影制片厂,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她退休。
这期间,八一厂佳作如云,军事大片,军事史诗片作为拳头产品,在给广大电影观众提供了全新观赏空间的同时,也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这些王晓棠功不可没。
1992年,她被晋升为少将军衔,成为唯一一位从电影演员转型到少将的传奇女性。
然而此时王晓棠的丈夫一病不起,她的丈夫是言小朋,也是一位京剧演员,姐姐言慧珠则是梅兰芳的弟子,1952年,言小朋和黄宗江到上海为总政文工团招演员,便和王晓棠相识相知,他们二人一见钟情,随即展开热恋,1954年,他们走进婚姻的殿堂,俩人相濡以沫38年,1992年,言小朋因病逝世,这给王晓棠再次沉重的打击,然而她并没有被命运所屈服。
上世纪90年代,由于人心齐士气高,八一精品叠出,获奖连绵,王晓棠主持摄制的战争系列巨片《巍巍昆仑》《弹道无痕》《大转折》一部二集,《大进军》四部八集,加之先前摄制的《大决战》三部六集,中国没有哪一个电影制片厂展开过如此波澜壮阔的影片摄制,八一厂以一部又一部史诗般的影片辉煌了中国的电影史册。
1998年7月底,王晓棠从厂长位置上离任,从1988年至1998年,整整10年,王晓棠放下了心爱的业务,将年华五四底奉献给了她服役40年的八一厂,她说:
“能不能做一点有益的事情,能不能继续把双手捧给人民,这是我唯一看重的情,我这一生,只属于电影。”
晚年的她为了调整心态,非常看重读书,她有两个书房,一个在家里,一个在办公室,她说:“我喜欢读书,有我的地方就有书”,她看的书很广博:军事,艺术,历史,京剧,管理学,服饰学……
除了看书外她很注重体育锻炼,王晓棠说:
“步行是保证身体健康最有效也是最廉价的锻炼形式”,她认为,散步对老年人尤其重要,散步不但能预防心脏病,脑迟钝,而且可以减轻精神压力,这些都有助于延年益寿,若能讲究其法,效果则更佳”。
退休后的王晓棠于2000年策划,编导了故事影片《芬芳誓言》,这部以表现海峡两岸骨肉同胞期盼团聚为主题的影片,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项。
历史在发展,中国电影处在转型期,人们经常说的“娱乐至死”不用太担忧,它是一个过程,为此,王晓棠说:
“我不喜欢回望历史, 因为人生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虽然已经卸下厂长的重任, 但她最惦记的是未来。“一个电影厂要用影片质量来说话, 出一部就得是一部好的!”
年过古稀的王晓棠还致力于影视创作,每一年,每一天,她都是在为实现这个信念勤勤恳恳地工作着,孜孜不倦地努力着。
来源:历史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