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演艺圈里,无论是演员还是导演,为了不被观众遗忘,都铆足了劲一部接一部地推出作品。
文|春和
编辑|洲洲影视娱评
在电影行业快速更迭的当下,要维持热度,创作者就得不断推出新作。
演艺圈里,无论是演员还是导演,为了不被观众遗忘,都铆足了劲一部接一部地推出作品。
然而,在导演行列中被称为“鬼才”的姜文,却将近7年没有导演新作问世。
回溯中国大导演时代,那是一个星光熠熠的时期,涌现出众多极具影响力的导演,他们以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为中国电影留下了无数经典。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市场逐渐商业化,风格各异的新导演不断涌入,观众的口味也日益多元,曾经辉煌的大导演们面临着新的挑战。
事实证明,“销声匿迹”许久的姜文,是中国大导演时代最后的倔强。
1987年,在《红高粱》的片场,初出茅庐的演员姜文和已经从业5年、有着3部电影作品的张艺谋吵了起来。
彼时,从中戏毕业 3年的姜文饰演男主余占鳌,而这是张艺谋导演的第4部电影。
两人相差13岁,谁也没想到会在片场产生如此激烈的冲突。
《十三邀》张艺谋
姜文喜欢在表演过程中即兴发挥,他认为这样的表演会让角色更加生动真实。
张艺谋则更倾向于演员按照剧本进行表演,以保证作品拍摄进度和整体风格。
姜文一次次打破张艺谋的预设,这也导致两人产生了创作理念的不合。
个性鲜明又颇有主见的两人,在思想的不断交流和碰撞中,为作品注入了独特的魅力。
最终拍出了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电影。
做演员7年,姜文从《芙蓉镇》到《北京人在纽约》,塑造了不少经典角色形象。
然而,他心中有着更强烈的表达欲望,决定转行做导演,把自己的想法拍出来。
他的首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是由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改编,一经上映便成绩斐然。
这部电影斩获了第 33 届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五项大奖,还被美国《时代周刊》在 1995 年评为 “九五年度全世界十大最佳电影” 之榜首。
姜文也借此一跃进入中国知名导演的行列。
但很快,他不羁的性格,让他的导演生涯跌入低谷。
1999年,姜文根据尤凤伟小说《生存》改编的电影《鬼子来了》,开始拍摄。
一年后,电影拍摄完成,却在过审上却出了问题。
国内审片认为这部讲述抗日战争的电影,有损中国人形象,需要修改。
面对修改压力,他选择了在片子未通过审查的情况下,将电影私自送往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参赛。
虽然电影在国际上获得了评审团大奖,但违反了国家有关电影事业的管理条例。
电影局责令投资方从电影节撤回影片,并对他做出了“5年内不得担任导演”的处罚。
雪上加霜的是,原著小说作者尤凤伟也对他发起了诉讼,认为他在电影改编过程中,对作品重要部分进行了篡改和歪曲。
无奈之下,“导演姜文”回到了“演员姜文”。
但他的导演梦从未熄灭。
这次经历看似是挫折,实则也让姜文对电影创作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从与张艺谋的合作中,他意识到创作理念的差异并非绝对的阻碍,反而能为作品带来新的活力;
而《鬼子来了》的风波,让他更加明白在坚持艺术表达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各种规则和因素。
这些感悟都为他之后的导演之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2005年,5年禁导期一到,姜文立刻重操旧业。
《太阳照常升起》是他的回归之作,艳丽的色彩带来美轮美奂的视觉冲击,独特大胆的叙事结构将4个看似松散的故事交织在了一起。
影片涵盖爱情、生命、理想、时代的主题,在故事推动中使用大量隐喻和留白的黑色幽默,有极具强烈的个人风格。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个人风格,一些观众觉得电影过于自我表达,难以产生共鸣,独特的叙事结构也抬高了理解门槛。
阔别5年归来,这部艺术价值很高的电影,最终成为了“小众”电影的代表。
面对这样的结果,姜文意识到需要拓宽创作思路,寻求突破。
恰好埃曼纽・本比筹拍新短剧《纽约,我爱你》,邀请全球名导独自执导 5 分钟短片,讲述纽约各个城区里发生的爱情故事。
有着优秀作品的姜文抓住了这次学习交流的机会,受邀执导了其中一段 “两个小偷” 的短片。
这次宝贵的国际合作经验,不仅丰富了他的创作尝试,还再次扩大了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2010年,他带着自导自演的《让子弹飞》重回大众视野。
同年上映的《阿凡达》国内单日最高票房5670万元,而《让子弹飞》的国内单日最高票房达到了6500万元,其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姜文为了还原电影中真实的民国时期小镇风貌,专门搭建了一个完整的民国小镇,从街道到建筑,从店铺到招牌,每一个细节都力求逼真,甚至连街道上的电线杆,都进行了复原。
第48届金马奖最佳影片、导演、摄影、剪辑、男主角,百花奖最佳影片,都被这部电影拿下,可谓是实至名归。
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大多是正面的,称赞其剧情紧凑、台词诙谐、演员表演精彩,将黑色幽默与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巧妙融合。
当然,也有少数观众认为电影在情节上存在一些夸张和荒诞的部分,不过这也正是姜文电影风格的一部分。
没有就此骄傲自满的他,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下一部作品的创作中。
耗时3年左右,2014年《一步之遥》上映。
这部作品再次展现出了他独特的个人风格,评价也再次呈现出了两极分化。
有观众认为电影叙事手法新颖,视觉风格独特,演员演技卓绝。
也有观众认为这部电影主题模糊,内容晦涩,故事节奏把握前后失衡。
紧接着,历经 5 年的制作周期,2018 年《邪不压正》上映。
这部电影再次延续了他新颖独特的叙事风格,视听语言十分出色,但依旧有着剧情逻辑性瑕疵的问题,甚至被一些观众评价其电影主题深度不足。
在这样的评价之下,姜文进入了一段较长时间的沉寂,没有新的导演作品与观众见面。
姜文每部电影都能带来极大的视听享受,背后少不了他对电影极高的要求。
从筹备到拍摄再到后期制作,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每部作品都历经数年,这样的制作周期导致他无法快速推出作品。
他常常在电影里身兼多职,从演员到导演,再到编剧甚至摄像指导,都亲力亲为。
此外,作为电影行业的中流砥柱,他还要参加行业交流、担任电影节评委等。
这些事务分散了他的工作精力,进一步拉长了作品推出的间隔时间。
当然市场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市场每年都在变化,各类型电影层出不穷的时候,观众的口味也在日益多样化。
想要拍出一部好片,姜文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适应和思考如何在保持自身风格的同时,满足市场和观众的需求。
不过,姜文并未让观众等待太久。
耗时6年多筹备,他的新电影《英雄出少年》有望在2025年与观众见面。
该片于2024年初备案立项,同年4月左右投入拍摄,此次他带着新作再次回归大众视野。
新电影《英雄出少年》的故事中,少年在逆境中不断积累突围,最终登上艺术殿堂。
这与姜文的电影追梦历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姜文在电影之路上同样经历过顺境与逆境,从早期的辉煌到遭遇挫折,再到在争议中不断探索,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
如今,十年磨一剑的“鬼才”导演再次回归电影圈,相信他会带着新的感悟和创意,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至于这部新作是否能满足观众的期待,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麒麟鉴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