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叫张骏祥,为我国话剧艺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张骏祥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著名导演,执导了《翠岗红旗》《淮上人家》《燎原》《白求恩大夫》《大泽龙蛇》等影片。
他叫张骏祥,为我国话剧艺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张骏祥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著名导演,执导了《翠岗红旗》《淮上人家》《燎原》《白求恩大夫》《大泽龙蛇》等影片。
张骏祥担任编剧的电影《鸡毛信》,是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影片。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张骏祥出于自保,违心地揭发过同事石挥,间接导致石挥跳海自杀身亡。伤害是一把回旋镖,伤害别人也会伤害自己。特殊年代里,张骏祥遭受折磨九死一生。
张骏祥有过两次婚姻,第一任妻子是著名电影明星白杨,第二任妻子是有“中国之莺”美称的歌唱家周小燕……
张骏祥与父亲在镇江老宅前(20世纪50年代)
张骏祥1910年12月出生于江苏镇江,爷爷是晚清举人,外公当过翰林,家境殷实。
张骏祥的父亲是秀才,被公派日本留学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张父参加过镇江的“光复起义”。
张骏祥出生于书香门第,7岁进私塾读书。他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小小年纪就能背诵《论语》《左传》等经典著作。
1916年张骏祥6岁时,全家迁居北平。小学毕业后,他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中。
中学尚未毕业,张骏祥就与同学合作翻译了俄国小说《红笑》,发表在北平的报纸副刊上。
1927年,张骏祥中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英文系。1928年,他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大学期间,张骏祥对莎士比亚、易卜生、莫里哀等戏剧大师的作品,产生了浓厚兴趣。
1931年,张骏祥大学毕业,被留在清华大学任教,担任戏剧家王文显先生的助教。
著名剧作家王文显(1886年—1968年)
工作期间,张骏祥潜心研究西洋戏剧,还阅读了大量的西方古典名著,视野变得开阔。
1935年,清华大学庚子赔款留美专业,有一个戏剧专业的名额,张骏祥努力参与竞争。
张骏祥的竞争对手中有著名的剧作家曹禺,他也毕业于清华大学,已发表了经典话剧《雷雨》等作品,名气比张骏祥大。
但经过公平公正的考试,张骏祥拿到了留学的名额。1936年,张骏祥被公费派往美国耶鲁大学戏剧研究院留学。
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与女儿万方
1939年,张骏祥获得该校的硕士学位后回国,在曹禺的邀请下,他进入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教。
在该校,张骏祥讲授《舞台美术》《导演》两门课程。他还指导学生排演了曹禺的话剧《蜕变》《北京人》,及李健吾创作的话剧《以身作则》。
江安离重庆很远,偏僻闭塞,1941年张骏祥辞职去重庆发展。
在重庆,张骏祥先后在中央青年剧社、中央电影摄影场的中电剧团当导演,执导了《边城故事》《天网》《安魂曲》《牛郎织女》《罗密欧与朱丽叶》《石达开》等一系列话剧作品,为我国话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骏祥(摄于上世纪30年代)
张骏祥还创作了《山城故事》《美国总统号》《万世师表》等话剧作品,并指导排练、公演。
当时重庆的知名导演有10多个,张骏祥无论执导的作品数量还是质量,都是首屈一指的。
由于胶片昂贵,要用外汇购买,重庆的文艺机构很少拍电影,以演话剧为主。
上世纪40年代,重庆有4位话剧名旦,分别是:白杨、秦怡、张瑞芳、舒绣文。
排练、演出过程中,张骏祥与白杨产生了感情。张骏祥是留学归国的大才子,才华横溢。他穿西装打领带,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皮鞋擦得一尘不染,在大后方重庆显得很有气质和风度。
这样一位优秀的男子,受到很多女演员的青睐,但张骏祥选择了白杨。
年轻时的白杨犹如油画中走出的仙子,风情万种。两人无论是外貌还是事业都对等,只是白杨与戏剧名流马彦祥有过短暂的婚姻。
张骏祥留过洋,思维比较西化,并不在意白杨有过婚史。1945年5月,张骏祥与白杨在重庆结婚了,两人还在当地的报纸上发布了结婚启事。
张骏祥结婚时已经35岁了,白杨25岁。由于战火纷飞,时局动荡,两人没有孕育孩子。
在外人眼里,张骏祥与白杨是一对璧人,光彩夺目,然而他们的婚姻并不和谐。
白杨11岁就辍学了,文化程度低,与张骏祥的学识素养相去甚远,两人沟通起来有困难。张骏祥比白杨大10岁,年龄上也有代沟。
新中国成立后,张骏祥和白杨一同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他担任导演,白杨当演员。
1950年,张骏祥和白杨都不想再凑合下去了,平静友好地办理了离婚手续。
离婚后两人依然是同事,彼此还在单位经常见面,但心静如水。
此时张骏祥已经40岁了,结婚多年却连个孩子都没有,依然孤身一人,这让他很有挫败感。
1951年9月,新中国政府派出第一个大型文化代表团访问印度和缅甸。文化团的成员都是我国文化界的精英,张骏祥幸运地入选了。
他们从广州坐船到孟买,直到1952年2月才回国,足足在国外待了7个多月。
这次访问途中,张骏祥与代表团中唯一的女性——留法归国的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产生了感情。
周小燕1917年8月28日出生于上海虹口区,比张骏祥小7岁。她的父亲周苍柏在上海商业储备银行任职,周小燕的母亲董燕梁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
1918年,董晓燕刚1岁,父亲被调到上海银行汉口分行工作,举家前往汉口定居。
周小燕从小学习弹钢琴、拉小提琴,父亲还聘请白俄罗斯钢琴教授舍夫索夫来家里教女儿弹钢琴。
有意思的是,周小燕的嗓音原来有些喑哑,谁也没想到她会走上歌唱之路。
但1931年,周小燕扁桃腺发炎,在医院接受了手术。术后,她的嗓音竟变得圆润脆亮,高音也能唱上去了,可谓因祸得福。
1935年,周小燕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那年该校招收了46名学生,周小燕主修钢琴。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周小燕在汉口参加歌咏队,以歌声宣传抗日。
著名作曲家刘雪庵创作出歌曲《长城谣》,让周小燕演唱。很多人都说周小燕嗓子好,应该去国外学习美声。
著名作曲家刘雪庵(1905年一1985年)
于是1939年,周小燕远赴法国巴黎的俄罗斯音乐学院留学。毕业后,周小燕在欧洲演出西洋歌剧。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周小燕回国,进入上海音乐学院任教。
张骏祥与周小燕都有过留学背景,两人的文化素养也很高,很容易沟通交流。
回国后,周小燕带张骏祥回家拜见父母。周苍柏夫妇见他一表人才,加上女儿也年过3旬,婚恋迫在眉睫,便赶紧催他们结婚。
1952年,张骏祥与周小燕在上海再婚了。有人对周小燕说:你怎么嫁个二婚男人?周小燕反问道:二婚怎么了?有过婚姻经历的男人更成熟,更懂得包容。
的确,张骏祥与周小燕结婚后从来不吵架,夫妻相敬如宾。
1954年,张骏祥夫妇的女儿张文在上海降生。1956年,他们又生下了儿子张本。
张骏祥40多岁做父亲,父爱柔情爆棚,宠溺两个孩子,将他们当成掌心里的宝贝。
1957年,反右运动来临,上影厂的著名演员石挥最先被打成右派。他的工作被停止了,在单位接受批斗,还被逼写检查。
一时间人人自危,大家都害怕右派的帽子扣到自己头上,那样前途就完了。
张骏祥与石挥是同事,平时虽然交往不多,但彼此没有任何过结。单位开会时,张骏祥与石挥见面还会打招呼。
石挥性格直爽,只会演戏、拍戏,政治上很幼稚。与同事在一起时他口无遮拦,结果被最好的同事兼朋友出卖了,对方添油加醋给他编织罪名,石挥被打成了右派。
当时张骏祥是上影厂的著名导演兼上影厂副厂长,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石挥是电影界极端右派分子》。
张骏祥在文章中给石挥列举了两条罪状:一是石挥在上海沦陷期间,脱离上海剧艺社领导,自由散漫,破坏抗日话剧运动。
二是新中国成立后,石挥反对党的文艺路线,对党组织有抵触,将心里的毒液喷洒出来。
一时间,全国很多媒体转载这篇文章,石挥成为千夫所指的坏人,生存环境极为恶劣。
石挥(1915年3月2日-1957年)
紧接着上影厂的导演郑君里、演员赵丹、电影理论家瞿白音、导演赵明,都在全国知名媒体上发表文章围剿石挥。
1957年,石挥跳黄浦江自杀身亡,年仅42岁。
不可否认,石挥的自杀与他的性格脆弱有关系,但张骏祥等人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的批判文章间接导致石挥死亡。
石挥英年早逝,刺痛了张骏祥的心,他没想到石挥的命运会到这种地步,流下了心痛的泪水。
伤害是一把回旋镖,抛出去伤害了别人,也会伤害到自己。1966年特殊年代来临,张骏祥被打成走资派。他先是被隔离审查,后遭受批斗、毒打,被关进了上海的少管所监狱。
周小燕受丈夫的牵连,也被隔离审查。抗战时期周小燕没有去过重庆,却被扣上了“重庆黑线班底”的帽子,经常被拉出去批斗。
当时张骏祥夫妇的女儿12岁,儿子10岁,夫妻俩工资都停发了,每人每个月只发15元生活费。
但这笔钱也由管教人员掌管,张骏祥夫妇不能自由支配。张骏祥在监狱里遭受了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生不如死。
1969年10月,张骏祥被关了两年多后放了出来。这时他成了一个佝偻的老头,头发花白,满脸皱纹。
他回家时,周小燕竟没有认出他,还以为是外面捡废品的老头。愣怔片刻,夫妻俩抱头痛哭。
经历炼狱般的迫害,张骏祥才意识到石挥当年是多么的绝望,他为当年写文章批评石挥感到愧疚、心痛。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张骏祥在上影厂接受批斗时,与他关系最近的同事兼朋友,也纷纷揭发他,给他网罗各种罪名。
张骏祥垂着头站在台上,内心万分悲凉。人最怕被同事、朋友伤害,那种痛和绝望痛彻肺腑。
如果不是割舍不下周小燕和一双儿女,张骏祥也会选择自杀解脱。
一双儿女也受张骏祥和周小燕的牵连,女儿中学毕业后去黑龙江农村插队,儿子中学还没有毕业,在学校遭受歧视。
1970年,张骏祥与周小燕同在上海奉贤干校劳动,夫妻俩在一个食堂打饭,但不准说话。
张骏祥有胃病,他去市里的医院看病,医生歧视他,不给他做钡餐透视。
他回到干校后,工宣队批评他小病大养,罚他挑土。张骏祥缺了两颗牙,去医院补牙时,医生轻蔑地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补什么牙?
1976年特殊年代结束,张骏祥与周小燕的工作和生活恢复正常。他们的女儿张文在街道工厂当工人,1978年去美国留学。
张文本准备学好英语后回国,但她在美国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在那边工作、结婚成家。
1979年12月,张骏祥担任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去北京工作。
这时周小燕担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除了有一大摊子行政工作,还带了3个研究生。
张骏祥这么大年纪了,不忍与妻子分居,两次向相关部门打报告辞职,也没有得到批准。
1982年,文化部和电影局的领导班子做出调整,张骏祥不再担任副局长职务,回到了上海。
晚年的张骏祥被疾病困扰,听力也出现障碍,生活很不方便。
1993年,张骏祥因血压太低晕倒在家,被送往医院抢救。此后,他一直住在医院没有出来。
周小燕工作很忙,但她坚持在家里做好饭菜送到医院。
(周小燕为学生上课)
(张骏祥与周小燕)
张骏祥夫妇的一双儿女都在美国定居,周小燕一个人在上海照顾丈夫,承受生活和事业的双重负荷。
1996年,张骏祥经常陷入阵发性昏迷,醒来后他不认识人,话也说不囫囵。
1996年11月,上海的冬天阴冷潮湿,张骏祥的病情更严重了。11月13日,院方两次下达病危通知,周小燕在医院寸步不离地守着丈夫。
当天晚上,院方一直对病危的张骏祥实施急救。14日凌晨两点10分,张骏祥不幸病逝,享年86岁。
张骏祥(1910年12月—1996年)
(周小燕与女儿)
周小燕(1917年8月17日~2016年3月4日)
送别丈夫,周小燕在悲痛中坚强。2016年3月4日,周小燕在上海病逝,享年99岁。
张骏祥一生坎坷,有过两次婚姻,在运动中他伤害过石挥,但也受到别人的伤害,跌宕的人生一言难尽。
来源:袁秉机说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