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坤于2025年4月24日通过微博发布长文,首次公开回应事件。他强调,起诉并非针对“模仿行为”,而是反对以侮辱性内容博取流量的“网络施暴”。他指出,“四川芬达”的短视频和直播内容已超出合理模仿范畴,包含丑化形象、低俗擦边元素,甚至改编歌词进行人身攻击。例如,对
杨坤于2025年4月24日通过微博发布长文,首次公开回应事件。他强调,起诉并非针对“模仿行为”,而是反对以侮辱性内容博取流量的“网络施暴”。他指出,“四川芬达”的短视频和直播内容已超出合理模仿范畴,包含丑化形象、低俗擦边元素,甚至改编歌词进行人身攻击。例如,对方复刻杨坤的“32场演唱会”梗时,结合夸张动作和暗示性言论,导致部分观众认为构成名誉侵权。
杨坤方曾通过平台投诉要求删除侵权内容,但对方不仅未停止,反而借法院传票炒作,发布新歌《你礼貌吗》并直播宣称“杨坤炒作”,进一步激化矛盾。杨坤表示维权不仅为个人名誉,更旨在配合中央网信办的“清朗行动”,抵制恶意营销和网络霸凌,强调“文艺创作不能成为践踏尊严的遮羞布”。
该事件引发公众对“模仿与侵权”边界的讨论。支持者认为“四川芬达”的行为已构成侮辱,而反对者质疑明星对素人的容忍度。法律界指出,依据《民法典》第1024条,若内容导致社会评价降低,则可能构成名誉侵权。
杨坤的嗓音以沙哑、沧桑感著称,这一特质源于早年声带手术后嗓音受损。他通过将缺陷转化为个人特色,形成了极高的辨识度。例如,其翻唱《一剪梅》时,以沙哑音色赋予经典曲目全新层次,连原唱费玉清也为之赞叹。
杨坤的北漂经历、抑郁症抗争以及与初恋白雪的情感波折,均融入其音乐表达中。例如,歌曲《我比自己更寂寞》直接反映了他成名后的孤独感,嗓音的沧桑感成为情感传递的载体。杨坤此次维权事件不仅涉及法律与道德的边界,也折射出其作为公众人物对自身形象和艺术尊严的坚守。而他的嗓音作为“音乐符号”,既是其艺术成就的核心,也承载了个人经历与时代印记,成为华语乐坛的独特存在。
来源: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