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琦助播拍短剧成“天选女主” 网友:这是在直播间演小品吗?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24 16:54 1

摘要:"家人们快看!咱们直播间的飞飞当上机长了!"最近,李佳琦助播团集体参演的航空短剧《念念向云端》杀青消息冲上热搜。视频里,平时在直播间卖力吆喝的思雨、Shea等主播穿上空姐制服,对着台词板念着"机舱服务需要百分百专注",粉丝们一边调侃"这演技比卖货还用力",一边

"家人们快看!咱们直播间的飞飞当上机长了!"最近,李佳琦助播团集体参演的航空短剧《念念向云端》杀青消息冲上热搜。视频里,平时在直播间卖力吆喝的思雨、Shea等主播穿上空姐制服,对着台词板念着"机舱服务需要百分百专注",粉丝们一边调侃"这演技比卖货还用力",一边疯狂截图转发。

这波操作其实早有预兆。去年李佳琦参加《披荆斩棘的哥哥4》和明星唱跳时,就有粉丝调侃"李老头要出道"。助播旺旺在《我家那闺女2024》里展示私生活,庆子更是在电商主播综艺《王牌新主播》里疯狂刷脸。

到了今年四月,助播们直接扎进影视圈——有人在小红书参加作家饶雪漫的选角面试,有人在横店拍古装剧《愿得一人心》,最拼的Shea同时轧两部戏,被粉丝戏称"直播界的横店劳模"。

这场疯狂跨界背后,是直播行业集体焦虑的释放。数据显示,直播带货GMV增速从2020年的200%暴跌至2024年的15%,头部主播的坑位费缩水三成。当"全网最低价"的套路失效,短剧成了最性感的答案——毕竟一部爆款短剧能让平台砸数十万买断,演员日薪最高8万(抵得上主播一周收入),还能帮主播"洗粉"。助播思雨参演后,社交账号新增留言清一色是"姐姐演空姐好飒",再没人问"口红能不能再便宜5块"。

48小时拍完,30天赚百万?

短剧这一形式在外界眼中或许被视为一种艺术表达的载体,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它实则更像是一条隐藏着巨大商业潜力的暴利流水线。

据一位资深制片人透露,当下短剧行业已然形成了一套较为固定的运作标准,即要求在48小时内完成拍摄工作,并且在短短30天内实现回本盈利。以李佳琦团队制作的《念念向云端》为例,从项目立项到拍摄杀青,整个过程仅仅耗时两周。在拍摄现场,为了追求高效与便捷,直接采用直播间的打光灯来进行补光。而导演在拍摄过程中更是灵活应变,边拍摄边对剧本进行修改,比如在第三场戏中特意增加口红特写镜头,巧妙地植入李佳琦直播间链接,将拍摄与商业推广紧密结合。

这种“短平快”的运作模式背后,实则蕴含着平台、品牌以及MCN机构之间的复杂博弈关系。

为了吸引更多用户关注和参与,平台纷纷采取各种激励措施。例如,拼多多针对爆款短剧慷慨砸下50万作为奖励,以此鼓励创作者产出更具吸引力的内容;淘宝则在短剧剧情中巧妙插入“识图购同款”按钮,借助短剧的影响力引导用户进行消费,从而实现流量的变现。

品牌方则更注重通过短剧获得充分的曝光机会。韩束定制的短剧《以成长来装束》,将品牌产品巧妙植入女主逆袭的剧情之中。通过这种情节与产品的深度融合,不仅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品牌信息,还取得了显著的商业效果,该剧当月GMV破亿,充分彰显了短剧营销的强大威力。

MCN机构则着眼于通过短剧塑造主播的人设。像三只羊让主播饰演“霸道总裁”角色,辛选为美妆助播打造“灰姑娘变公主”的戏码。通过这些精心编排的剧情,主播的形象更加鲜明立体,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进而为后续的直播带货等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短剧行业在这场三方博弈中不断发展演变,其背后的商业逻辑和运作模式值得深入探究。

在看似繁荣的短剧市场表象之下,实则潜藏着严峻的生存危机,高达九成的作品面临亏损困境。以行业知名机构三只羊为例,其精心打造的首部短剧《傅爷,你的替嫁新娘是大佬》仅仅上线一个月便匆匆下架,市场反响之冷淡可见一斑。无独有偶,谦寻推出的《替身男友》尽管倾注心力,却仅收获154万的播放量,收益甚至难以覆盖基础的拍摄成本,连群演的盒饭费用都未能赚回。某资深制片人无奈坦言,去年每制作十部短剧尚能有一部脱颖而出,而今年即便产量翻倍至二十部,也难以觅得一部真正的爆款之作,行业洗牌之残酷,由此可见一斑。

主播转行拍戏:是降维打击还是自曝其短?

李佳琦助播们的演技,最近成了网友的快乐源泉。B站上有人把Shea念台词的片段做成鬼畜视频,弹幕刷屏"这皱眉比卖面膜还浮夸";飞飞在古装剧里摔跤的镜头,被P成"直播间摔样品翻车现场"。

这些调侃暴露了主播转型的硬伤:演技不够,人设来凑。直播间里,助播说"这粉底液遮瑕绝了"能带动销量;短剧里,同样的台词会让观众出戏:"这姑娘满脸痘还涂粉底,编剧能不能走点心?"

更尴尬的是,主播的粉丝根本不看短剧。数据显示,三只羊某主播的短剧观众中,只有7%来自原有粉丝,其余都是被算法硬塞的路人。行业里流传着一条"日薪鄙视链":专业演员3万,网红主播8千,素人2千。李佳琦团队选择让助播当配角,或许正是怕砸了招牌——毕竟专业演员申浩男能靠眼神拉收视,主播们只能靠夸张动作抢镜头。

短剧“唢呐式叫卖”退场,谁之过?

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内容形式,迅速崛起并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然而,在这股短剧狂飙的浪潮之下,却隐藏着不少暗礁,值得业界深入剖析与反思。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短剧因其短小精悍、节奏紧凑的特点,成为品牌方竞相追逐的新营销阵地。但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品牌方在追求商业利益的过程中,逐渐将短剧异化为超长广告片,严重损害了内容的观赏性和艺术性。有导演无奈地表示,当前的短剧创作环境仿佛置身于直播间,甲方频繁干预创作,要求生硬地植入产品元素,如“第三集必须出现洗发水”、“反派女二得使用自家面膜”,这种过度商业化的操作,无疑削弱了短剧作为艺术作品的魅力和价值。

短剧市场的乱象也引发了监管部门的关注。为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今年3月,抖音等平台纷纷出手,下架了大量低俗、违规的短剧内容,小红书等平台也对“虚假测评剧”进行了严厉打击。这些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市场环境,但也透露出短剧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面对监管压力,平台方开始调整策略,部分平台减少了对短剧的投入和支持。例如,拼多多将短剧奖励金大幅削减,淘宝的“短剧带货”入口点击率也出现大幅下降。用户对于被剧情绑架的购物体验愈发反感,更倾向于选择直播等更为直接、互动的购物方式。这一系列变化表明,短剧市场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调整与洗牌。

短剧究竟是应该继续作为造梦的工具,为观众带来愉悦和启发,还是沦为纯粹的卖货手段?粉丝究竟是应该被视作忠实的观众,还是单纯的顾客?这些问题不仅关乎短剧创作者的创作理念,更影响着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当李佳琦等头部主播的助播们从直播间走向片场,他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角色的转变,更是市场环境的巨大变化。可以肯定的是,那个仅凭唢呐式叫卖就能轻松躺赚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短剧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内容的创新与质量的提升,同时平衡好商业利益与艺术追求之间的关系,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数据来源:QuestMobile、DataEye研究院、北京商报、红星资本局、剧供需)


来源:剧供需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