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福建,妈祖是跨越千年的精神图腾,据湄洲妈祖祖庙统计,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建有妈祖宫庙,信众超3亿,其中福建人对妈祖的虔诚度最高。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4月21日,演员刘涛在妈祖诞辰庆典上佩戴福州传统头饰“三条簪”的造型,引发了一场文化争议。
某民俗专家指责其“混淆婚俗与戏服”,而本地网友却集体力挺:“我们自己的文化,自己不懂?”
那么文化解释权究竟在专家手中,还是在人民心里?
在福建,妈祖是跨越千年的精神图腾,据湄洲妈祖祖庙统计,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建有妈祖宫庙,信众超3亿,其中福建人对妈祖的虔诚度最高。
刘涛因《妈祖》电视剧与这一信仰深度绑定,剧组开拍前掷筊选角,据说原定演员林心如掷出“哭杯”,说明妈祖不认同,所以最后刘心如饰演了观音。
但是刘涛连续三次掷出的都是“圣杯”,被民间视为“妈祖钦定”,后续的拍摄过程也很顺利,不管是什么天气,只要剧组一开拍,天气就会神奇的放晴。
这种文化叙事下,刘涛不再只是演员,而是妈祖信仰的现世载体,福建老一辈常说:“演神明的人,身上要带三分神气”,这种观念让民众将对妈祖的敬畏移情到了刘涛身上。
刘涛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妈祖文化宣传大使,在庆典上刘涛身着清雅汉服,头戴三条簪的造型被网友盛赞“神性十足”,还有网友说:“潜意识里感觉妈祖就是刘涛的样子。”
然而某民俗专家却抛出尖锐批评,认为三条簪是福州婚俗标志,不应作为文化推广服饰,此言一出,福建网友立刻“炸锅”:“三条簪早就是市级非遗了,专家真的懂历史吗?”
事实上,三条簪的“身世”远比婚俗复杂,据《福州地方志》记载,明朝倭寇侵扰沿海时,福州妇女将铁簪锻造成刀剑形状插于发间,危急时可以拔下御敌。
这种“巾帼不让须眉”的传统,后来却被国民政府以“有伤风化”为由禁止,直到2019年,三条簪制作技艺才被列入福州市第六批非遗名录。
从自卫武器到非遗符号,三条簪承载的不仅是婚俗,更是一段女性抗争史,正因如此,专家的话才会让当地人不满,那么究竟谁才是对的呢?
争议焦点在于“三条簪能否脱离婚俗语境使用”,专家坚持“文化符号需严格遵循传统场景”,而福州年轻人反问:“如果非遗只能锁在博物馆,还谈什么活态传承?”
这种矛盾并非孤例,2021年,某汉服博主穿唐代齐胸襦裙参加活动,被批“形制错误”,但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随后指出:“唐代服饰本就有多样穿法。”
日本和服最初也是劳动服饰,如今却成为文化象征,文化本来就会随着时代演变,要是一味强调“原教旨”,反而会扼杀生命力。
值得玩味的是,刘涛佩戴三条簪后,某电商平台同款头饰销量暴涨300%,福州年轻一代开始主动探究其抗倭历史。
这种行为契合了福建人“文化自信”的需求,尤其在全球化冲击下,本土非遗借助明星效应焕发新生,民众自然对刘涛产生感激与敬重。
对比2023年“迪丽热巴敦煌舞事件”或许更清晰,当时热巴因舞蹈服装融合现代设计遭质疑,但敦煌研究院发文力挺:“创新表达让飞天文化走向世界。”
官方机构的开放态度,恰恰说明传统文化需要守护者,更需要“翻译者”,某些专家对传统的执着,本质是对话语权的垄断。
他们用学术框架切割文化,却忽略了民俗本就是“人民的选择”,妈祖信仰能流传千年,正因其从渔民的保护神演变为跨国文化符号。
要是三条簪固守婚俗标签,恐怕早已湮没在历史中,文化传承如同河流,源头需要保护,但奔向大海必然裹挟新泥沙。
当专家指责刘涛“拿婚俗当戏服”时,不妨看看福建网友的留言:“三条簪是我们的骄傲,戴在刘涛头上,就是戴给世界看”,毕竟,文化活着的标志,从来不是被供奉,而是被需要。
信源:
福建日报2025年04月21日——刚刚!刘涛现身福州三坊七巷!头戴“三条簪”!
来源:影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