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4位芭蕾女演员跳上了大银幕,成了当红大明星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23 12:09 1

摘要:上世纪七十年代,四位年轻、美貌的芭蕾舞者如四只翩跹的白天鹅,轻盈地跃上了大银幕。她们优雅的足尖在胶片上划出了闪亮的轨迹,成为了那个时代家喻户晓的耀眼明星。她们就是“喜儿”茅惠芳、“白毛女”石钟琴、“吴清华”薛菁华、“英嫂”程伯佳。

上世纪七十年代,四位年轻、美貌的芭蕾舞者如四只翩跹的白天鹅,轻盈地跃上了大银幕。她们优雅的足尖在胶片上划出了闪亮的轨迹,成为了那个时代家喻户晓的耀眼明星。她们就是“喜儿”茅惠芳、“白毛女”石钟琴、“吴清华”薛菁华、“英嫂”程伯佳。

1、“喜儿”茅惠芳

茅惠芳,1947年出生。13岁时茅惠芳被幸运录取为上海舞蹈学首届学员之一,在学习期间她勤学苦练,舞艺始得长进。

1966年,上海芭蕾舞团《白毛女》第一代“喜儿”蔡国英,因病不得不暂别舞台,时年19岁的茅惠芳接演了“喜儿”,茅惠芳容貌清丽脱俗,气质纯真,而且舞姿轻盈优美,她出演的“喜儿”,博得了专家和观众的好评。

石钟琴、茅惠芳

1972年,芭蕾舞剧《白毛女》拍成彩色电影,影片中“喜儿”仍由茅惠芳来担任,影片公映后,茅惠芳成了红极一时的明星。1984年,茅惠芳随夫赴美定居。

2、“白毛女”石钟琴

石钟琴,1945年出生于上海。1960年踏入上海舞蹈学校学习芭蕾。1965年,参演了《白毛女》,最初的角色是跑龙套和演群众,和同伴们一起跳《大红枣儿甜又香》。后来又被安排跳灰毛女,有了一分多钟展示舞艺的时间。1969年,当原本出演“白毛女”的两位女演员,因各种原因而不得不离开剧组的时候,石钟琴终于被推到了演“白毛女”主角的位置上。1972年,上影厂拍摄的芭蕾舞电影《白毛女》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放映,石钟琴的名字便和白毛女一起被几亿中国观众牢牢记在心里,从此“白毛女”成了石钟琴的代名词。

“大春”凌桂明、“白毛女”石钟琴

今年已80岁高龄的石钟琴仍然心系芭蕾,前不久她还走进湖南大学校园,主讲“我的芭蕾人生”。

3、薛菁华

薛菁华,1945年出生在上海。18岁毕业于北京舞蹈学校,并成为了中央芭蕾舞团的一员。次年,中央芭蕾舞团开始排练现代剧目《红色娘子军》,薛菁华担任第三场黎族舞的领舞,她高挑的身材,灵活的舞姿,征服了台下的观众。之后组织上又将女主角“吴清华”的重任交给了薛菁华。

1971年,北影厂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拍成电影,她在电影中新添了“倒踢紫金冠”的动作,成为了中国芭蕾史上经典的舞台瞬间。影片上映后,便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薛菁华也成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红透国内外的“芭蕾舞明星”。

如今身为香港菁华舞蹈艺术中心主席和菁华舞蹈艺术中心的她,虽已80高龄了,但时常出现在内地和香港的芭蕾舞界,延续着永不停跳的舞步。

4、“英嫂”程伯佳

1975年,中央芭蕾舞团的芭蕾舞剧《沂蒙颂》拍摄成电影上映,影片中长着一张精致脸庞、一双大长腿,舞姿超群的女主角惊艳观众,女主角的扮演者是中央芭蕾舞团年轻演员程伯佳。

影片中最经典的片段,“愿亲人早日养好伤”,音乐美,插曲动听,程伯佳的独舞特别棒。观众评论她,“该柔美的地方柔美,该刚劲的地方刚劲”。影片上映后,程伯佳成了许多影迷心中的偶像。

程伯佳(第二排左四)和老同学

网友朋友,您还记得当年大银幕上的这四位美女舞者吗?

来源:艺曦点点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