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2年,秦怡出生在上海。父亲曾在怡和洋行做账房先生,常带她去看电影,这在秦怡从小在心中埋下了艺术的种子。
狂躁失控的儿子,拳头如雨点般砸向母亲。母亲蜷缩在墙角,双臂死死护住脸庞,低声哀求
“别打妈妈的脸,明天还要拍戏。”
这样心酸的一幕,于她而言如家常便饭,她却不离不弃。
这位伟大的母亲,就是40多年如一日照顾患有精神分裂症儿子的演员秦怡。
1922年,秦怡出生在上海。父亲曾在怡和洋行做账房先生,常带她去看电影,这在秦怡从小在心中埋下了艺术的种子。
1938年,山河破碎,16岁的秦怡从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辍学,前往武汉参加抗日宣传活动。
机缘巧合下,她加入了中国电影制片厂,参演了人生第一部电影《好丈夫》。
此后,无论角色大小,秦怡都以百分百的热情对待,精益求精地打磨每一个细节,逐渐磨练自己的演技。
在影片《遥远的爱》中,她与大明星赵丹演对手戏,凭努力换来了一炮而红,也迎来了众多追求者。
当时已经成名的演员陈天国对她展开了热烈追求。一天,他假意跟秦怡说约了同事们一起去爬山,结果只有他和秦怡。
爬到山顶,陈天国突然跪地向秦怡求婚。秦怡被吓了一跳,连忙拒绝,陈天国却以死相逼:“你不答应嫁给我,我就跳下去。”
善良单纯的秦怡怕他做出傻事,只好暂时答应以安抚他的情绪。
后来,秦怡想找机会跟陈天国说清楚,没想到陈天国却在此期间大肆宣传,说两人即将结婚。就这样,秦怡被迫仓促成婚。
然而,抱得美人归后的陈天国很快露出其本性,经常对秦怡拳脚相加。秦怡想要离开,却发现已经怀有身孕,只好忍耐下来。
没想到女儿出生后,陈天国却以买不起奶粉为由,要将女儿送人。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忍无可忍的秦怡坚决结束了这段六年的婚姻。
25岁时,秦怡去香港参演电影《海茫茫》,邂逅了人生第二段爱情,与电影皇帝金焰喜结良缘。
两人郎才女貌、天造地设。起初,他们的婚姻也很幸福。但随着金焰出轨,尽管秦怡没有选择与他离婚,但感情早已名存实亡。
后来,嗜酒如命的金焰因胃出血卧床不起,有情有义的秦怡不离不弃地照顾了他20多年,直到他离世。
这段婚姻虽然不尽完美,没有爱情,但亲情仍在,秦怡有始有终,坚守责任与承诺。
雪上加霜的是,1965年,17岁正在读初三的儿子金捷突然发病,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那段日子,秦怡照顾完大的,照顾小的,还要赚钱养家,身心俱疲,但她都咬牙坚持。儿子发病时狂躁不按,甚至对她拳脚相加,秦怡都默默忍受,第二天带着伤痕继续拍戏。
她从未放弃儿子,而是细心发掘他身上的优点。当她发现儿子对绘画感兴趣后,不惜重金请画家上门教画,并经常陪儿子外出写生,激发他的创作灵感。
儿子的一幅山水彩画《衡山公园》在一次拍卖会上,被中国特奥会慈善大使、国际影星施瓦辛格以2.5万美元拍下。
施瓦辛格说:“我为这位伟大的母亲而感动。”
然而,生活还在继续向这位苦难的母亲发难。
长期劳心劳力,秦怡的健康出现了问题,先后经历过4次大病,开过7次刀,甚至摘除了胆囊。
后来,她被诊断出肠癌,医生告诉她“可能活不久了......”
这位心碎的母亲不免担忧地望着儿子:“如果妈妈走了,你怎么办呀?”
金捷抱着妈妈,哽咽道:“你不能走,你走了,我也不活了。”
母子俩相拥而泣。孩子是母亲的盔甲,为了孩子,她必须坚强地活下去。
她学习养生知识,让自己保持精神乐观、适度运动和注重合理饮食。每天,她坚持步行5000 —10000步,无论多忙,饭后都要走2000步。
饮食方面,她注重控油、控盐,控食量,不挑食、不偏食。
秦怡养生的初心,只是为更好地照顾孩子。然而,她终究无法挽救儿子的生命。
2007年,59岁的金捷因糖尿病并发炎症,溘然长逝。望着儿子房间里的每一件物品,秦怡沉湎于哀思中,每日以泪洗面。
直到3个月后,她偶然看到山东潍坊孤儿院一位患骨髓癌的22岁男孩,死后捐出眼角膜,并将好心人捐款留给其他病患孩子,她被深深感动。
一个新的目标在她脑中生成:把对儿子的爱散发出去,去爱天下的孩子。
从此,秦怡积极参与到“奥特母爱关爱残障儿童”等一系列公益活动中,用自己的爱心温暖这个世界。
汶川地震时,她将自己辛苦积攒的20万元捐给灾区重建;在特奥会上,她又捐了30多万元;后来几乎捐尽毕生积蓄。
2015年,93岁高龄的秦怡登上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拍摄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青海湖畔》,她的敬业精神让每个人都为之动容。
95岁时,她依然活跃在银幕上,出演了陈凯歌导演的《妖猫传》。陈凯歌称赞她为“活着的中国电影史”。
秦怡说:“年龄不由我决定,但生活可以。我活着就是要工作,工作总比不工作强。”
年过九旬的她顶着一头银发,依然挺拔如松,气质优雅。
早在2009年,秦怡就被授予金鸡电影终身成就奖,10年后,她再获“人民艺术家”荣誉。
2022年,这位横跨世纪的百岁老人,走完自己坎坷而又传奇的一生。
历经世纪的烽火与悲欢,她把毕生积蓄化作满天星斗,照亮残障儿童的夜空。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她用优雅与坚韧,尽情书写生命的厚度与力量。
来源:阡陌文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