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1 年,赵本山和前妻葛淑珍离婚的消息,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娱乐圈掀起轩然大波。彼时,赵本山凭借春晚舞台,已在全国声名鹊起,而葛淑珍,不过是那个站在他身后,默默操持家务的农村妇女。
1991 年,赵本山和前妻葛淑珍离婚的消息,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娱乐圈掀起轩然大波。彼时,赵本山凭借春晚舞台,已在全国声名鹊起,而葛淑珍,不过是那个站在他身后,默默操持家务的农村妇女。
外界纷纷猜测,这场婚姻的终结,定是赵本山功成名就后,抛弃糟糠之妻的戏码。一时间,指责声铺天盖地向赵本山涌来。可事实的真相,远非这般简单。
1960 年,葛淑珍出生于辽宁省开原县莲花乡石龙村。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对这个女孩不太眷顾,她自幼在困苦与孤独中艰难成长。19 岁那年,经人介绍,她结识了赵本山。
那时的赵本山,也只是个家境贫寒的农村小伙,家中一贫如洗,甚至连件像样的彩礼都拿不出。第一次见面,赵本山看着眼前黝黑、壮实的葛淑珍,心里多少有些失落,觉得她不够漂亮。可葛淑珍却不嫌弃赵本山的穷困,她看重的,是这个男人身上那股对生活的热忱,以及对艺术的执着。
就这样,两个怀揣着对未来憧憬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结婚那天,赵本山简单地拎了把斧头上山砍了些柴,就算是为新家添了份 “厚礼”。婚后,他们的生活清苦至极,仅仅 3 平米的狭小空间,中间挂个破旧的帷幔,便成了他们的 “二人世界”。但葛淑珍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她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这个家的重担。
婚后,葛淑珍便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她每日天不亮就起床,操持家务、下地干活,样样在行。而赵本山,对农活却是一窍不通,甚至连麦苗和杂草都傻傻分不清。葛淑珍深知丈夫心中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她不仅从不逼赵本山干农活,还总是鼓励他去拉二胡、钻研二人转。在葛淑珍的支持下,赵本山得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热爱的艺术事业中。
1979 年,他们的女儿赵玉芳出生。初为人母的葛淑珍,满心欢喜,可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这份喜悦,生活的重担便再次压来。月子里,她身体虚弱,急需人照顾,可赵本山却因忙于演出,常常不在家。葛淑珍只能咬着牙,独自撑起这个家。
两年后,儿子赵铁蛋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短暂的欢乐,可随之而来的,却是沉重的打击。赵铁蛋被诊断为聋哑儿,还患有多种先天性疾病。面对这样的现实,葛淑珍悲痛欲绝,但她没有被打倒,而是更加坚定地守护着这个家。
好在,赵本山的艺术事业逐渐有了起色。1982 年,赵本山凭借拉场戏《摔三弦》,在沈阳崭露头角,开始小有名气。随后,他又成功调入铁岭市民间艺术团,一家人的生活也渐渐有了好转,从农村搬进了铁岭的三室一厅新房。
随着赵本山在演艺界的名气越来越大,他回家的次数却越来越少。1988 年到 1990 年这整整两年间,赵本山在家的时间加起来只有 28 天。长期的聚少离多,让原本深厚的夫妻感情,渐渐出现了裂痕。
1991 年 5 月,赵本山终于向葛淑珍提出了离婚。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葛淑珍出奇地平静。或许,在无数个独守空房的夜晚,她早已预见到了这一天的到来。在分割财产时,葛淑珍只提出要 10 万块钱,用以维持生活。可赵本山心中有愧,最终给了她 25 万积蓄,还把房子和车子都留给了她和孩子。
离婚后,葛淑珍独自带着女儿和身患重病的儿子生活。她深知,仅靠这些积蓄,总有坐吃山空的一天。于是,这个从未出过远门、没见过世面的农村妇女,毅然决定出去打工。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来到一家新开业的火锅馆,当起了洗碗工。每天,她都要在油腻的洗碗池中,浸泡双手长达十几个小时,月薪却仅有 150 块。可即便如此,她依然咬牙坚持着,用这微薄的收入,补贴着儿子高昂的医药费。
命运似乎总爱捉弄这个坚强的女人。1994 年,年仅 10 岁的儿子赵铁蛋,因心脏病发作,永远地离开了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葛淑珍悲痛欲绝,她大病一场,身体和心灵都遭受了重创。可生活的苦难并没有就此放过她,病愈后的她,不得不重新面对生活的压力。
失去儿子的痛苦,让葛淑珍消沉了一段时间。但为了女儿,她还是选择坚强地站起来。她先后在个体商店当过营业员,可店铺转让后,她再次失业。无奈之下,她只好去批发市场批些袜子、帽子和红绳等小物件,在大街上摆起了地摊。
葛淑珍性格内向,第一次做生意的她,根本不懂得如何招揽顾客、大声吆喝。一天下来,往往赚不到几个钱。即便如此,她也从未想过放弃。然而,生活的磨难再次降临,她的地摊生意刚有了点起色,就遭到了市容执法人员的驱逐。走投无路的她,只能再次进入一家水饺店,当起了勤杂工。每天,她都要工作 10 个小时以上,累得腰酸背痛。
1999 年,女儿赵玉芳考上了大连外国语学院,这让葛淑珍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为了更好地照顾女儿,她毫不犹豫地当起了 “陪读妈妈”。在大连,她结识了离异单身的百货店老板何俊莉。看着何俊莉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葛淑珍心中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 自己当老板。
经过深思熟虑,她决定开一家饭店。为了积累经验,她先去海鲜店打工 “取经”。在店里,她每天抢着干活,一边做,一边仔细观察老板的经营之道,思考着如果自己是老板,会怎么做。终于,2003年6月女儿大学毕业,葛淑珍便用自己多年的积蓄,以 2 万元的价格,盘下了小区附近一家叫 “味真香” 的饭店。
刚接手饭店时,葛淑珍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饭店经营好。她有着自己独特的经营哲学:把消毒柜和饮水机摆在显眼位置,让顾客吃得放心;要求厨师戴手套、穿厨师服,保证食品卫生;聘请漂亮小姑娘当迎宾,提升饭店形象;最重要的是,她绝不允许在菜品上 “偷工减料”。
有一次,服务员正要端一盘土豆炒肉丝上桌,葛淑珍一眼就看出菜里肉丝太少,当即要求厨师重做,直到肉丝和土豆丝的数量几乎相当。她常说:“做生意,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更要对得起顾客。”
然而,经营饭店并非一帆风顺。由于葛淑珍做人太过厚道,把进价 3 块钱的菜,卖成 2 块钱,半年后,5 万元的备用金就所剩无几。女儿着急地劝她关门,赵本山得知后,也劝她:“饭店还是关掉吧,你做人太厚道,赚不到钱的。” 可葛淑珍却不为所动,她坚定地说:“谁说做人厚道就赚不到钱,我偏要做下去。”
可命运似乎又给她开了个玩笑。因为 “味真香” 饭店的生意太好,竟惹恼了周边其他店铺。他们用高价挖走了葛淑珍的厨师,更过分的是,那厨师临走前还嘲讽道:“葛老板,世界上哪有像你这样开饭店的,你心不黑,永远赚不到钱。”
面对这接二连三的打击,葛淑珍也曾感到无助和绝望。但她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让她再次站了起来。她没有放弃,而是决定转型做起快餐生意。为了让顾客吃得健康、吃得满意,她特意聘请营养师指导,精心搭配盒饭的菜品,让每份盒饭既可口又有营养。
在价格方面,葛淑珍坚持薄利多销的原则。别的快餐店每份盒饭赚 1 块钱,她的 “味真香” 快餐只赚 5 毛。凭借着美味的饭菜、实惠的价格,“味真香” 快餐很快便在周边打开了市场,每天 500 多份盒饭供不应求。
葛淑珍的快餐店规模虽然不算大,但每月都有可观的收入。
2004年,在赵本山的安排下,女儿赵玉芳辞去了大连的工作,回到沈阳。本来女儿想劝妈妈一同回去,可葛淑珍坚持留在大连。
如今葛淑珍65岁,依然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打拼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每年春节回老家,村里人看着葛淑珍忙碌的身影,都会好心劝她:
“你前夫是赵本山,这么有名,你干嘛还这么辛苦?随便借着他的名气,就能轻松赚大钱。”
可葛淑珍总是笑着摇摇头说:
“赵本山是赵本山,我是我。我不能砸他的招牌,同样,我也不能砸我葛淑珍的招牌。”
回顾葛淑珍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磨难。
她在赵本山最低谷的时候,义无反顾地嫁给了他,陪伴他度过了 12 年艰苦的岁月,默默支持着他的事业。
可当赵本山走向辉煌时,她却选择了主动退出。
离婚后的她,没有自怨自艾,更没有利用赵本山的名气去炒作、去博眼球,
而是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一步一个脚印,重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葛淑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世人证明了:
女人不一定要做依附男人的藤蔓,更可以成为一棵独立的大树。
无论生活给予多大的打击,只要心中有信念,脚下有行动,就一定能在人生的泥泞中,
为自己撑起一片晴空,成为自己的靠山,勇往直前,披荆斩棘。
她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在困境中挣扎的人,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用双手改写命运。
参考资料:
赵本山前妻奋斗路揭秘 从洗碗工到百万富婆——央视网
赵本山与前妻12年婚史曝光 揭秘净身出户背后故事——人民网
来源:新咖看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