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青年导演霍猛:很自然地呈现就很有力量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20 10:04 2

摘要:随着“时光记忆”艺术电影展映先后在南京、苏州举办,他的《过昭关》再次深深打动了观众。近日,霍猛导演接受现代快报记者专访,分享了与这部电影有关的创作和思考。

2019年,他用一部成本只有40万元的《过昭关》斩获多项大奖;

2025年,他又凭借《生息之地》在柏林电影节拿下银熊。

他,就是80后导演、编剧、制片人霍猛。

随着“时光记忆”艺术电影展映先后在南京、苏州举办,他的《过昭关》再次深深打动了观众。近日,霍猛导演接受现代快报记者专访,分享了与这部电影有关的创作和思考。

《过昭关》创作缘于霍猛爷爷的一个遗憾

《过昭关》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九十多分钟的电影中,用平实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对爷孙的故事,他们以“寻人”为契机,靠着一辆三轮车踏上了一段独特的“旅程”。

这部电影何以动人?许是因为真实的力量。导演霍猛在片尾写道“献给爷爷”,据他所言,这个故事的创作缘起也是因为爷爷的一个遗憾,他将自己过往的经历融于影像之中,构成了一段独特而又充满感动的故事。

现代快报:听说《过昭关》的创作缘于您爷爷的一个遗憾?

霍猛:我跟爷爷关系非常好,非常亲密。他还在世时,有一天我还在读书时,他说他接到一个电话,是他年轻时的朋友打给他的,最后爷爷嘀咕了一句“哎,真想去看看他”。当年他与朋友他们之间到底发生过什么,其实我也不是特别清楚。

后来我爷爷去世后,我忽然觉得这个事儿对我特别有影响,因为老是挥之不去。我在想后来如果爷爷真的去看他一个几十年没见的老朋友,会发生什么?路上会发生什么?见了面会怎么怎么样?就慢慢从这个点衍生出来了这个剧本。

现代快报:怎么想到用“伍子胥过昭关”的典故来构建整个故事?

霍猛:我在读书的时候干零活,去梅兰芳大剧院拍京剧演员的演出,在那个地方第一次听到了“文昭关”那段词,我非常受触动,四下无人,一个人被牵制着左右动弹不得的悲愤,又特别想挣脱、迈过去的情绪。后来也是在写这剧本的时候,觉得好像这两个意向是可以融在一块的。

现代快报:您在《过昭关》中启用了很多非职业演员,是出于怎样的考量?

霍猛:非职业演员都不用去演,他其实就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受,很自然地呈现就很有力量。

当时选角时就是回老家,亲戚朋友给介绍,因为他们村里以前有业余剧团,所以就去他们村的业余剧团看有哪些老人。找主角爷爷“李福长”其实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不怯场”,因为爷爷的饰演者杨太义有过业余剧团的演出经历,他不怕面对摄影机,演得也很好。

40万成本拍摄,霍猛直言“小成本制作也挺好”

40万,对于电影创作而言,并不是一个很高的金额。相较观众想象中的“困难”“不易”,霍猛很是乐观,他直言这种小成本制作的方式挺好的,他用“自由”来形容。

身兼导演、编剧、制片人等数职,霍猛也坦言,这是特殊情况,《过昭关》只是特例,进入到正常的电影制作技术系统中,是很重要的。

现代快报:成本只有40万,遇到的困难是不是很多?

霍猛:我其实倒是觉得这种小成本制作方式挺好的,非常自由。每个电影拍起来都会有困难,让我回想我们拍摄过程,我真的觉得还是挺愉快的,因为它是一个比较新的拍摄方法尝试,(剧组)全是好哥们儿、人也不多,也没有那么多置景、道具的需求,必须要做周密的计划,所有的东西要严丝合缝,(拍摄时)也没有演员档期的干扰,所以其实还是挺自由的。

而且它还带来另外一种你可以多尝试,可能拍得不好或者气候天气不对,都是完全可以去重拍、调整。你发现拍不了你也不着急,因为你每天的开销非常低,它其实带来一种创作心态的稳定。

现代快报:导演、编剧、制片人,身兼多职对创作有何影响?

霍猛:实际上“身兼数职”是没办法,因为《过昭关》这个项目相对轻松,所以兼着做也没什么问题。但这不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方法,尤其是想做一个技术上更加完整,可能需要调动资源更多的时候,其实不太建议兼任这么多职位。

《过昭关》只是一个特例,因为它比较小,所以还是要进入一个正常电影制作的技术系统里头,这很重要。

现代快报:您在国内外拿了不少奖,对青年电影人有什么建议吗?

霍猛:我觉得不要给别人建议,每个人走自己的路就好。可能每个人在创作自己的作品时,不管是商业片还是文艺片,都很真诚地对待自己的作品,很用心、不敷衍,我觉得就可以。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郑文静 李艺蘅

来源:现代快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