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4年上映的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很多老观众都很熟悉,讲述的是上海解放初期,负责警卫上海南京路的解放军某部八连的战士们,在灯红酒绿的大上海,依旧未曾迷失,忘记自己的信念,坚定地捍卫着革命胜利果实的故事。
1964年上映的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很多老观众都很熟悉,讲述的是上海解放初期,负责警卫上海南京路的解放军某部八连的战士们,在灯红酒绿的大上海,依旧未曾迷失,忘记自己的信念,坚定地捍卫着革命胜利果实的故事。
这部电影由著名军旅作家沈西蒙执笔,发表于《剧本》1963年第二期,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部队前线话剧团首演。剧本以"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事迹为题材,艺术地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初期,在霓虹灯闪烁的大上海经历的一场特殊的斗争。继承革命优秀传统,抵制资产阶级的"香风"侵袭是全剧的主题。
1963年底八一厂导演王苹受周总理亲自点名筹拍电影《霓虹灯下新哨兵》,要求台词不能改,演员不能变,因很多话剧演员没有拍摄电影的经历,导演王苹请来了孙道临、白杨、秦怡等明星专门来培训指导。
前线话剧团的老演员宫子丕老师,在《霓虹灯下的哨兵》中饰演连长鲁大成,这位鲁连长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员,忠诚质朴,爽朗坦荡,不过有时候会稍微显得有点鲁莽。宫子丕老师打破了脸谱化表演的惯例,塑造的鲁连长有血有肉,丰满真实。剧中其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镜头,老连长鲁大成挥舞双拳指挥连队战士唱歌,向前,向前,向前——,齐步走!本来战士们都好好端正着,不过连长却高喊齐步走!
随着《霓虹灯下的哨兵》的风靡一时,他这位好八连的连长形象也随之深入人心。让人难以忘怀,在出演这个角色时,宫子丕老师已经44岁,已过不惑之年的他,跟剧中的很多年轻男演员相比,他不是最帅气的,但作为名副其实的老连长,他却演绎成了令人念念不忘的经典。
宫子丕老师1919年出生,山东省乳山市人。1944年参加八路军,1945年参加胶东军区五师宣传队,开始了艺术生涯。解放战争时期,他在部队文工团创造了不少深受广大官兵喜爱的艺术形象,曾多次立功受奖。他曾创造了很多深受广大官兵喜爱的艺术形象,他出演了很多经典的剧目。1946年在《白毛女》中饰杨白劳,表演真实感人。还出演了《杨根思》、《抓壮丁》、《刘胡兰》、《战斗里成长》、《霓虹灯下的哨兵》等。1950年11月,他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调前线话剧团。在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会中他在《杨根思》中饰周喜来,获表演二等奖。
宫子丕老师是一位优秀的演员,他的表演感人至深,但他人生的遭遇却让人心疼和心酸,一个特殊的时代来临,让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的委屈。
1968年时代的风云骤起,南京前线话剧团更是成为了重灾区,而宫子丕老师性格耿直,为人倔强,自然首当其冲。性格火爆的他,并不能容忍一些莫须有的罪名,不肯屈服,不甘退让,因而吃了不少苦头。1969年,他最终从楼上一跃而下,以死抗争,力证自己的清白,而此时的他才仅仅50岁,人生才走过一半旅途,便仓促结束,令人唏嘘和心疼。
他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他演绎的经典依旧在银幕之上,在观众的心中!
饰演指导员的是徐林格老师,他出生于1930年,天津人,住宝鸡道26号(老住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徐林格加入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伍,然后在南京进入南京军事学院文工团做演员。1955年,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前线文工团)成立,徐林格又调入其中做演员。
徐林格老师曾经在其电影作品中扮演了三位“指导员”的形象,将一个优秀的平易近人的政治工作者刻画得鲜活生动,被人美誉为“银幕第一指导员”。
他在电影《上甘岭》中饰演在战斗中被炮火炸伤双眼的七连指导员孟德贵,(相信很多人都记得他,双眼被炸伤的他,脸上裹着厚厚的纱布。)这是徐林格第一次上银幕。但他所扮演的孟德贵这个角色,却给人留下了非常难忘的印象。
在电影《柳堡的故事》中,徐林格老师饰演善于做思想工作的指导员。影片中的他,将指导员宋伟演绎的非常真实鲜活。《柳堡的故事》一拉开序幕,是在小河畔,宋伟骑马出场时一身戎装,英姿飒爽、眉目脱俗,令人眼前一亮,而行军之际,他双眼深邃地眺望着不远处的山村,眉眼表情都陷入了对往事的追忆,旁白是他深情的说述,一下子就将观众带入了美好纯真的爱情故事中。徐林格老师演的不是一个刻板的军人干部,在处理副班长李进和二妹子的恋情时,既讲纪律又念人情,不失原则,却灵活周到。
第三个,是八一厂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指导员路华。他饰演的路华沉稳大气、冷静理性。虽然指导员的戏份很多,但他几乎是本色表演,那种自然流露出来的温暖、和善,让人动情。
徐林格老师之所以被誉为银幕上“永远的指导员”,他清俊的面庞、清雅的气质、沉稳的做派和浑厚的嗓音,都给观众留下了非常难忘的记忆。徐林格饰演的指导员,俊朗的外表下,还有一股子温雅的气质,动人的磁性嗓音,他青年指挥官的形象,深深的印入了观众的心中。曾有人说,尽管后来有无数演员都演过“指导员”的角色,但都不如徐林格那么“神形兼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场轰轰烈烈的大运动开始后,由于他曾在国军文艺团体干过,再加之哥哥去了台湾,于是被隔离审查、批斗。解放前,年纪不大的徐林格,曾在国民党的政工队,当过小文艺兵,这些,在特殊时期,都成为了他的“罪状”。
他因此被下放到安徽的大蜀山农场进行劳动改造。1970年10月,徐林格因为有“历史问题”,所以被迫脱下了军装,转业到地方,进入杭州味精厂成了一名普通车工。
1974年,徐林格终于被落实了政策,重新回到了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很显然“历史问题”已经被调查清楚,他已经被彻底“解放”了出来,重又回到了自己所热爱的表演岗位上。
和电影里的角色一样,徐林格是个温和善良的人,聪明好学,但因历史问题,他过早地离开了银幕,45岁那年才得以复出,却在复出拍第一部电影时暴病身亡,给他的影迷们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徐林格留给记忆者最深的印象就是,无论多疯狂的年代脸上依然挂着微笑。徐林格从发病到去世仅仅只有三个月的时间。1975年4月,徐林格在电影《走访地下城》的拍摄过程中因病去世,年仅45岁。
来源:一娱一乐一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