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十八岁的小哥哥”就是廖有梁,他曾是新中国荧幕上最早的青春偶像。他的人生,前半生惊艳了时代,后半生却活成了最悲情的电影情节。
“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河边……”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无数人的眼前会浮现那个身穿白衬衫、眉眼含笑的阳光少年。
这位“十八岁的小哥哥”就是廖有梁,他曾是新中国荧幕上最早的青春偶像。他的人生,前半生惊艳了时代,后半生却活成了最悲情的电影情节。
1937年,廖有梁出生于天津。13岁的他软磨硬泡地成为0930部队基层文工团的一名文艺兵。第二年,他就走上了朝鲜战场。那时他的身高还没有三八步枪高。坑道中他穿着卷边军装打着快板,稚嫩的嗓音混着炮火轰鸣,让前线官兵湿了眼眶。
1953年战争结束后,原来的文工团解散了,廖有梁被分配到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从文艺兵转型为话剧新星。
命运的转折出现在1957年,当时八一厂筹备《柳堡的故事》,导演王苹为找"最纯的兵哥哥"跑遍全军,直到在南京军区看到了廖有梁。
当时这个20岁的士兵穿着褪色军装,倚在柳树下哼着小调,阳光透过树叶在他脸上跳跃。这个画面让前来选角的王苹导演瞬间失神——她要找的"李进",就该是这样从战火中走来的纯真少年。
那时的中国银幕正被工农兵形象占据,廖有梁饰演的李进白衬衣整洁、笑容清澈,成为新中国银幕上最阳光的军人形象。
拍摄现场出了名的"三怕":怕廖有梁笑场,怕他晒不黑,怕他太好看。为贴近农民战士形象,化妆师给他脸上抹锅灰,但也掩盖不住他俊朗的脸庞。
拍摄间隙,这个经历过朝鲜战场的"老兵"会教女主角陶玉玲包扎伤口,教剧组人员辨别炮火方位,18岁少年的天真与战士的沉稳在他身上完美体现。
影片上映后爆红。李进在风车前羞涩地看向二妹子,这个突破革命爱情禁忌的镜头,竟成为新中国影史最动人的经典画面。
这部新中国首部军旅爱情片,廖有梁用不加修饰的素颜,没有华丽的造型,没有刻意的煽情,他用一身军装、一抹微笑,演活了战争年代军人情感的克制与纯真,也让自己成了那个时代的“国民初恋”。
《柳堡的故事》的大火,廖有梁的人生也因此彻底改变。他从话剧团新人一跃成为顶流,与王心刚并称“军官与战士”的代名词。
1962年,廖有梁参演了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故事讲述了驻守上海南京路上的好八连。这部话剧公演后反响热烈。
1963年,话剧进京演出期间,周总理前后看了七次,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示一定要把该剧搬上银幕,还特别嘱咐,电影一定要原班人马。
1964年,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开拍,还是由王苹执导。陶玉玲和廖有梁再次合作。在《柳堡的故事》中他们饰演情侣,到了这部电影变成“小姨子”和“姐夫”关系。为此二人总笑场。
比起七年前《柳堡的故事》里那个青涩副班长,廖有梁这次出演了一个沾染了资产阶级习气,比较自由散漫的上海新兵童阿男。
影片上映后,再次火爆。但童阿男却成了最大的争议。报纸上争论了三个月,《解放日报》夸这是"反和平演变活教材",《文汇报》却暗戳戳说"丑化解放军形象"。廖有梁去部队慰问,发现战士们分两派:北方兵朝他扔瓜子壳说,"丢当兵的脸",上海兵则偷偷塞给他大白兔奶糖。
特殊时期这部片子成了"大毒草",廖有梁也未能幸免。
廖有梁在拍摄《霓虹灯下的哨兵》时,正与武汉军区舞蹈演员谢理玢陷入热恋。这个长得神似中野良子的姑娘,是他舞台下的"二妹子"。1967年,二人结婚。
1972年寒冬,为与调入上海的谢理玢团聚,35岁的廖有梁含泪脱下军装。转业到儿艺那天,他把军功章锁进铁盒。
文革爆发后,他因"资产阶级情调"被下放到上海邮电局当搬运工。曾经的银幕巨星,每天扛着邮包在弄堂里穿梭,唯有抽屉里的电影票根还保留着往昔的温度。
然而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文革后,他们的生活也回归了正常。但80年代出国潮席卷文艺界,谢理玢带着儿子廖海远赴美国。她希望廖有梁能一起走,但他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拒绝了。
离婚那天,廖有梁抱着儿子的书包在雨里站了一夜:"爸爸等你回来。"
但他没想到这个分别便是永别。此后,儿子再也没有了消息,廖有梁没有再婚,而是选择了一个人孤苦伶仃地生活。
1997年,上海市政府分给廖有梁一套新房。满心欢喜的他将全部积蓄交给装修队,没想到却被卷款潜逃。当发现毕生积蓄被卷走时,这个经历过战火的男人竟蹲在毛坯房里嚎啕大哭。
老战友们凑钱帮他完成装修那天,廖有梁已是肝癌晚期。但他执意要亲自打扫儿童房,尽管疼得直不起腰,但他仍坚持跪着擦拭木地板。没人忍心告诉他,那个曾骑在他肩头看升旗的男孩,此刻正在纽约准备绿卡面试。
1999年清明前夕,陷入昏迷的廖有梁突然清醒。他央求护士拿来军装,用最后的力气扣好风纪扣,对着虚空中的镜头露出李进式的招牌笑容。
临终前,廖有梁录下最后一段话:"能够活着,多好啊!"这句话穿透二十年光阴,让无数观众泪如雨下。
2019年《柳堡的故事》4K修复版上映时,银幕上的李进永远停留在22岁,而现实中的"小哥哥"已离开整整二十年。
来源:影视麻辣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