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3日,韩红78岁的母亲在北京去世,韩红的母亲名叫雍西,她可不是因为是“韩红母亲”才被人所关注,她本人的成就已足够卓然。
4月13日,韩红78岁的母亲在北京去世,韩红的母亲名叫雍西,她可不是因为是“韩红母亲”才被人所关注,她本人的成就已足够卓然。
雍西是位著名的藏族歌唱家,《北京的金山上》其实她才是首唱者。
雍西是位地道的西藏人,1946年出生在西藏昌都,17岁时进了昌都被服厂做了一名普通工人,但雍西天生一副好嗓子,自幼就爱唱歌,那股对音乐的热爱藏都藏不住。
1964年,全国少数民族业余艺术汇演选拔开启,雍西凭借出色的嗓音被选入解放军西藏军区歌舞团。
也就在当年雍西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她被选上在人民大会堂为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演唱歌曲《北京的金山上》,并获得了高度称赞。
之后,她便加入了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成为了国家级的演员。
拥有这样一位成就卓越,才华斐然的母亲,按理说韩红的成长过程应该幸福且顺遂。
可韩红不止一次在采访时回忆起自己童年母亲的缺席和被奶奶抚养长大的艰辛便忍不住哽咽落泪,以至好多年里韩红都和母亲感情疏离,直至年龄大一些后才和母亲关系破冰。
韩红和她的名人母亲之间究竟藏着怎样令人唏嘘的往事?
韩红其实出生在一个不仅有着浓厚艺术氛围,还有着浓浓爱意的家庭。
她的母亲雍西是著名的藏族歌唱家,她的父亲韩德江则是一位相声演员,还是著名相声大师刘宝瑞的关门弟子,曾获得过中国曲艺界最高奖“牡丹江”奖。
韩德江是地地道道的汉族人,他在西藏当兵,后来便成为了部队的一名相声演员,和雍西成为了战旗歌舞团的同事,两人彼此吸引走到了一起。
婚后便生下了韩红,一家人的生活一度很是幸福美满。
可这幸福在韩红五六岁时便戛然而止,韩红的父亲1977年在唐山大地震救灾前线慰问演出时不幸染上了病毒性大脑炎,2个月后便撒手人寰。
留下韩红的母亲雍西一个人带着韩红,不仅经济压力陡增,就连陪伴孩子的时间也挤不出来。
韩红说她很小就必须自己照顾自己,上学了,别的小朋友都有爸妈接送,就韩红没有。
同一个大院的小朋友正好和她分在一个班,她便趁这个小朋友的爸妈来接的时候偷偷跟上,这样就既不害怕也不用担心走丢了。
可有一天小韩红值日走得晚了些,那个小朋友被妈妈提前给接走了,小韩红回家迷了路,急得大哭。
所以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光,带给韩红最深刻的记忆便是缺爱,严重缺爱。
韩红9岁时,母亲选择了再婚,继父叫周宇翔,是一位成都医科大学的老师。
因为在韩红幼年有限的记忆中,父亲韩德江曾给过她许多温暖的陪伴,父亲曾陪她玩游戏,给她讲有趣的故事,还会被女儿模仿自己说相声逗得开怀大笑,这些温馨的记忆都深刻进了韩红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所以对继父的到来小韩红是抵触的,家里的关系一度剑拔弩张,母亲见韩红和继父的关系水火不容,便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把韩红送到北京的婆婆处。
雍西演出任务正繁忙,抽不出时间亲自送女儿去北京。于是在通知了婆婆几号几点接站后,就把九岁的韩红一个人送上了从成都到北京的火车。
那个时候的火车还没有提速,从成都到北京需三天三夜,母亲也没给韩红买卧铺,甚至硬座都不是,而是被列车员阿姨带到了卧铺过道的座位上。
一个人就在那儿坐着到了晚上是小韩红觉得最害怕的时候,如果那位列车员阿姨值班,到了后半夜会安排韩红在她值班室的床上睡一会儿。
至于吃饭母亲也没给韩红带钱,只给她装了几盒饼干,于是每当吃饭时韩红就会拿出饼干来当饭吃。
韩红小小年纪却总是一个人的窘状被一位睡在卧铺的阿姨看在眼里,于是有一次在买盒饭的时候这位阿姨便买了两份,一份买给了小韩红,可是韩红也被母亲告诫过“不要随便吃陌生人的东西”。
于是小韩红拒绝了阿姨的盒饭,可是对这位阿姨的好心和善意却一直铭刻于心。
那三天三夜笼罩在小韩红心头的就只有“恐惧”二字,对路途中独自面对一切的恐惧,对奶奶愿不愿意接纳自己未知的恐惧。
深夜十一点多,火车总算到了北京站,韩红也被奶奶和叔叔顺利给接上了。
一进奶奶家的门,小小的韩红顾不上卸下旅途的疲惫,拿起扫帚就扫地,奶奶诧异:“大晚上了你扫什么地呀?”小韩红讨好的回答:“我能干活,我会干活,我也不爱吃肉。”
韩红的懂事让奶奶特别心疼特别难过,偷偷抹着眼泪,旁边的叔叔一把抱住韩红:“我们不会让你干活的,只要家里有钱,肯定把所有的肉都给你吃。”
果然接下来的日子,奶奶和叔叔给了韩红满满的爱和安全感,这才让韩红一度悬着的心落到了实处。
韩红的奶奶家经济条件其实很差,当时叔叔还没有成婚,奶奶还需靠卖冰棍和送牛奶维持生计。
但奶奶对韩红倾注了全部的爱,不仅生活上对她照顾得无微不至,还鼓励韩红勇敢逐梦。
韩红曾经报考过11次部队的文工团,均以失败告终,奶奶便拿出全部积蓄支持韩红拍自己的MV,韩红因此也开始出名。
用韩红自己的话说,我没有享受过父爱和母爱,童年所有的温暖都是奶奶给的,奶奶是我的全部。
韩红对母亲当年冷血和无情的做法一度很不理解,以至好多年里都和母亲保持着客气的疏离。
她也从没把母亲和继父的家当做是自己的家,奶奶走后,韩红就觉得自己从此没家了,她宁肯一个人呆在奶奶破旧的小房子里缅怀过往、思念奶奶,也不愿意去到母亲处寻求久违的亲情和温暖。
其实经过时移事易,再换一个角度看韩红的母亲,丧夫后的雍西确实过得殊为不易。
因为演出任务排得满满的,她陪伴了孩子便养不了家,所以她只能不是把小韩红带在身边便是把她托给邻居照顾。
再婚后三十多岁的雍西也没有再要孩子便是顾及到了韩红的感受,所以要说她和韩红不亲也不公允。有资料显示,雍西每年两次会从成都到北京去探望韩红,火车票攒成了厚厚一沓。
韩红的奶奶也将母女间的冷漠关系看在眼里,曾在病重时拉着韩红的手说:“给你妈妈打个电话吧,她这些年不容易。”
2002年,韩红前往西藏采风创作。得知消息的雍西激动不已,她放下手头工作,全程陪伴女儿,母女两人的关系在这一刻得到了极大的缓和。
2003年,韩红在首都体育馆举办“唱红平安夜”个人演唱会,当唱到《归来》时,她突然邀请母亲登台。在数万观众的见证下,母女二人相拥而泣,雍西轻抚女儿后背的动作也被镜头定格。
过后韩红坦言:“那个拥抱很温暖,但我的身体还是僵硬的,21年的距离不是一次拥抱就能消除的。”
2005年韩红的奶奶去世,韩红一度陷入抑郁症不能自拔,雍西得知后便从成都赶到北京,寸步不离地守护着女儿。
她带着韩红回西藏散心,还讲述起了自己当年为了事业错过女儿成长的艰难选择,韩红虽仍心有芥蒂,但对母亲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韩红母亲雍西晚年享受副军级待遇,生活简朴,一直默默支持着女儿的慈善事业。
继父去世后,韩红便把晚年的母亲接到身边来照顾,直到母亲辞世。
韩红的母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好母亲,可如果不是她这样自私的坚持,这样对唱歌事业的孤注一掷,她又怎会从一名普通的藏族姑娘走出雪山高原,唱到人民大会堂,唱响自己一生的壮阔与辉煌。
正如韩红所说:“母亲的一生像一首歌,高潮是奉献,尾声是沉默。”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1975秋天的回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