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文|年轻的国王
编辑丨佚名
她从舞台到荧幕,是一个“大器晚成”的影后。
在饰演了三十多个咋咋呼呼的"市井妈妈"后,她自己的故事却是一部静水流深的爱情史诗。
从戏曲学校中的欢喜冤家到如今已经相濡以沫四十多年。
这位塑造了无数经典角色的老戏骨,生活中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恋爱脑”。
最近一段时间,许娣依然活跃在影视圈,虽然没有频繁曝光,但每次出现都能带来让人印象深刻的表演。
近日在短视频平台上就见到了她的身影,她成为了一名戏曲老师,教着新一代年轻人唱戏技巧 。
视频中她留着干练的短发,戴着老花镜,穿着深蓝色的半领卫衣,手上戴着银白色的表,已过花甲之年的她,身上的气质依旧不减当年。
对面坐着的是两位年轻女孩,而她边唱边讲解着每一句在什么时候应该去注意什么。
那声音高昂激昂,十分清脆,两位学员在听后唱了几句,你还真别说,让老师“扎这一针”还真管用,最后许老师也给了满意的表情。
这位从小在戏曲渲染的下的北京女孩,60多岁的年龄依旧在舞台上大展风采。
在几天前,她在戏曲节目中以一首《茉莉花》让人眼前一亮。
她身穿一件中国风的香云纱的旗袍,穿着黑色的鞋子,脸上的美丽的妆容让她年轻了十几岁。
在台上她一边唱着一边走着,那一声声清脆的词曲和那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引得全场鼓掌。
不得不说,许老师的戏曲底子是真的好,用声音和眼神将观众代入那一朵朵茉莉花的眼前。
尽管她不是流量明星,但她的观众缘一直很好。每次有新作品,总能引发讨论。
尤其是中老年观众,特别爱看她演的戏,她的表演细腻真实,能把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演得特别打动人。
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位总演妈妈的演员,是从曲艺舞台转型而来的"老戏骨"。
曲艺人生许娣这个名字,可能很多年轻人第一次听说是在2018年的热播剧《我的前半生》里吧。
67年前,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对表演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她早年在老师的引荐下进入北京戏曲学校学习,这段经历为她后来的表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后,她加入了北京市曲剧团,开始了她的舞台生涯。
在曲剧团的日子里,许娣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磨练了演技,这也为她日后转型影视演员提供了重要助力。
很快她凭借在《少年天子》等剧目中的出色表现崭露头角。
命运的转折出现在1994年。当时36岁的许娣接到电视剧《三国演义》的邀约,在剧中饰演甘夫人。
虽然镜头不多,但这次"触电"经历,让许娣发现了影视表演的独特魅力,从此开启了她的"妈妈专业户"之路。
随着年龄增长,59岁的她开始频繁出演"母亲"类角色,这个年龄对很多女演员来说往往意味着戏路变窄,但她却迎来了事业高峰。
她饰演的"薛甄珠"顶着夸张的泡面头,涂着艳丽的红唇,把上海丈母娘的市侩与可爱演得活灵活现,让观众又爱又恨。
尤其那段穿着花裙子在超市里跳广场舞的戏,让无数观众笑中带泪。
许娣通过细腻的表演,把一个个复杂的角色演活了,让观众又爱又"恨",成为剧中非常出彩的一个角色。
生活中的许娣和荧幕上判若两人。她不化妆时就是个普通老太太,喜欢逛菜市场,会和摊主讨价还价。
这种真实感或许就是她演戏动人的秘诀。
从艺四十多年,她的情感经历和她饰演的角色一样,透着朴实真挚的生活智慧。
欢喜冤家许娣年轻时凭借自己出色的才华被招进了北京曲剧团,在那里遇到了陪伴她几十年的人——俞建伟。
两人是同班同学,俞建伟是这个班的班长。
就在一场饭局上,在吃饭的过程中,他说话时出现了脏字,这让年轻的许娣瞬间火冒三丈,朝着他就说:
“你说谁呢你!”
从那开始他们见面就掐,谁看谁也不顺眼,心里就想着能打他一顿就好了。
然而在那个感情简单纯粹的年代,他们从不打不相识的欢喜冤家变成了后来的相知相守。
直到1981年两人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也为这段感情画上完美的句号。
婚后生活虽然并不宽裕,但却平静且幸福,这种相濡以沫的温情,成为他们婚姻最坚实的底色。
比起娱乐圈分分合合的感情戏码,许娣67年的人生里只有一段婚姻。
这段感情没有惊天动地的浪漫,却诠释了相濡以沫的真谛。
正如许娣塑造的那些柴米油盐中的女性角色一样,她的真实人生也证明,最长情的告白,往往藏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相守里。
从戏曲舞台到影视剧集,从青春年少到银发渐生,许娣用四十多年时间证明,好演员永远不会被年龄限制。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百度百科:许娣
触景生情 许娣讲述结缘北京曲剧的经历. 央视网. 2022-09-18[2023-03-17].
新媒体网友留言互动 许娣讲述跨界影视的幕后故事. 央视网. 2022-10-09[2023-03-17].
专访“薛甄珠”许娣:我和戏里不一样 谢谢观众宽容. 中国新闻网. 2017-09-21[2023-03-17].
来源:1号档案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