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节目的纵深空间正在扩大!

天堂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4-17 19:36 1

摘要:主编温静导读:从“唯流量”到“唯质量”,风气转变;从“文化+”到“+文化”,多元跨界,极致深耕;从焦虑到治愈,精准提供情绪价值,近年来,综艺节目的纵深空间正在扩大,从演播室到实景,从虚拟镜像到实拍,节目的文化性、创意性、观赏性、艺术性也在持续提高。

主编温静导读:从“唯流量”到“唯质量”,风气转变;从“文化+”到“+文化”,多元跨界,极致深耕;从焦虑到治愈,精准提供情绪价值,近年来,综艺节目的纵深空间正在扩大,从演播室到实景,从虚拟镜像到实拍,节目的文化性、创意性、观赏性、艺术性也在持续提高。

作者:朝明

文化类节目作为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的“重头”品类长盛不衰,近年来涌现出一批“叫好又叫座”的题材多样、类型多元的节目。

文化类节目长盛不衰的原因在于满足观众精神需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渴望通过文化类节目获取知识,提升自我,得到精神上的滋养与慰藉,这类节目正好满足了人们对文化和精神层面的追求。

文化类节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涵盖诗词、历史、艺术、民俗等诸多方面,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能够激发观众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在近日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综艺论坛上,“2025年网络综艺节目重点推荐名单”发布,包括《声生不息2025》《治愈星球》《初入职场·中医季》《一饭封神》《风驰赛车手》《“最美的夜”bilibili跨年晚会》《喜剧之王单口季(第二季)》《亚洲新声》《麻花特开心(第二季)》等多档节目亮相,题材涵盖音乐类、文化类、喜剧类、美食类等。

其中,高热不退的文化类节目,包括文博类、文旅类节目依然成为业界学界探讨的焦点。近年来,综艺节目的纵深空间正在扩大,从演播室到实景,从虚拟镜像到实拍,节目的文化性、创意性、观赏性、艺术性也在持续提高,而文化类节目的创制门槛也“水涨船高”,其跳脱节目局限,围绕节庆节日做文章;深入地方特色,挖掘“独一份”文化符号;小切口,大情怀,品牌化持续续航,IP效应显现等市场新表现值得探讨。

从“唯流量”到“唯质量”,

风气转变

当前,随着观众审美的提升,创作者的精耕细作,主流平台的持续加码,文化类节目的创作门槛已经提高,内容矩阵化、叙事类型化、传播融媒化成为当前节目创作的突出特点。文化类节目的兴盛正当时,广播电视及网络视听平台将文化类节目创作摆在突出考量的位置,内容上呈现矩阵化谋篇布局,“组合拳”效应日益明显。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司长冯胜勇在致辞时指出,鼓励聚焦主流题材,厚植文化根基,加强节目模式样态创新,促进AIGC等新技术利用。为观众提供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网络综艺节目。

同时,对于唯流量论的现象,冯胜勇表示,网络综艺在持续发展的同时,仍一定程度存在创作同质、重流量、泛娱乐化等不足,推动网络综艺实现高质量发展仍是长期而系统的工作。冯胜勇表示,“流量”不是贬义词,是中性词,我们要实现从“唯流量”向“唯质量”的转变。这就需要从业者坚持精品创作,彰显家国情怀和人间烟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家国情怀、社会进步、时代风貌等主题,把种种生活的温度、情感的厚度融入综艺表达,增强节目表达的现实质感和价值张力。

从平台而言,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确保节目内容全链条全流程全周期管理到位,加强从业人员管理,严格准入标准,健全管理制度,防范舆情风险和道德风险,加强动态监测,完善节目预警,落实从业黑名单制度,提升风险识别与联动处置能力;共同抵制唯流量和泛娱乐化等不良创作倾向。

从“文化+”到“+文化”,

多元跨界,极致深耕

文化类节目走到今天,已经不是简单的呈现博大精深的文化,单刀直入地介绍文化知识,在叙事上更讲究类型化、剧情化,将某一个点做到极致,以“文化+”多元跨界的手法才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以江苏卫视推出的外景纪实类读书节目《我在岛屿读书》为例,以“文学”和“阅读”为内核,打破传统读书类节目“故事+朗读+访谈”的棚内录制模式,构建起“岛屿+书屋”这样一个极具浪漫风情的阅读场景,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对于“诗和远方”的畅想。同时,将好的书目、好的阅读方式以及嘉宾关于读书写作有意义的思考呈现给观众,拉近普通人与“阅读”的距离。

江苏卫视总监王希表示,《我在岛屿读书》的设计初衷,就是想做一档不是综艺的综艺节目,希望通过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全新的人设加入,营造出不一样的清新一点的综艺。

优酷推出的《闪耀吧!大运河》走进运河沿线城市,深入历史遗迹,寻访名人故里,体验当地生活,挖掘大运河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节目年轻态的艺术呈现和富有人文气息的温暖叙述受到观众喜爱。阿里大文娱集团优酷人文总经理王晓楠介绍,在优酷,有69%的用户观看时长在15至60分钟,这给予创作者极大信心,团队正在开发的《故宫百年》将聚焦抗战时期文物南迁的故事。

如今,各平台借助文化热的东风,立足“独树一帜”的地方文化,深挖人文资源,找准文化类节目新的“打开方式”,形成IP化运营。

那么,综艺节目如何更新、更高、更快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国家一级作家梅毅看来,相比常规综艺和重综艺,轻综艺短小精悍、轻松幽默、形式活泼,挖掘传统文化的方式更为新颖高效,更契合当下快节奏生活人群,尤其是青年一代的需求。同时,在新媒体时代,综艺节目可通过生动创新的表达,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此外,沉浸式体验是常规综艺和重综艺一大亮点,全民互动传播是综艺节目推动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从焦虑到治愈

精准提供情绪价值

人文类节目具有丰富的情绪价值,主要体现在比如引发情感共鸣,人文类节目通过讲述普通人的故事或探讨人性、情感等主题,让观众因相似的经历或情感体验而产生共鸣,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慰藉和理解。

激发思考与感悟,这类节目常常探讨人生意义、社会现象、文化传承等深刻话题,能激发观众对自身和社会的思考,进而获得思想启迪,在精神层面得到提升;培养审美情趣,人文类节目对文化艺术的展示与解读,能让观众在欣赏中提高审美能力,获得美的享受,丰富精神世界;增强文化归属感,节目对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呈现与传承,使观众了解文化根源,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文化滋养中找到心灵寄托。

对此,美兰德传播咨询董事总经理崔燕振认为,行业对于数据的深度挖掘应该转向对用户情绪与行为逻辑的追溯与解读,这是内容创作可以深挖的资源和取之不尽的情绪富矿:“真诚”的情绪表达和“真实”的情感释放是当下综艺向清流、向暖流发展进步的重要路径。

芒果TV副总裁洪啸认为,制作音乐综艺不仅要将其视为音乐题材节目,更应注重背后的价值及对行业的意义。比如《声生不息》系列节目中,创作团队深知音乐是情感的寄托、文化传播的载体,以及中华文化自信的表达。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视频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周逵认为创作者在内容、人员、素材的选择及后期剪辑过程中,需格外谨慎,深入思考情绪引导问题。如今的真人秀步入“显微镜时代”,大众更以“逐帧解析”的方式参与综艺解读。从个体到多样,综艺节目不仅是内容的呈现者,还是价值的传递者。从焦虑到治愈,致力于化解公众情绪困境。

后记

以往相同类型题材节目的扎堆播出,不仅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也让创作陷入思维窄巷,令人欣喜的是,如今,文化类节目在题材类型的拓展方面取得了突破,各种文化类节目逐渐加强了对于主旨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

此外,垂直细分题材为文化类节目打开了广阔的素材来源,也赋予了节目更大的创作空间。文化类节目的优异表现既有着迫切的时代需求,也凝结了视听内容生产者应时而变、与时俱进的创新探索。而内容的深度开掘、高科技的广泛应用、融合传播的多维突破都是节目出圈的“推助力”。

对于文化类节目的市场趋势,业界普遍认为,内容层面,创新与个性化是推陈出新的关键,节目将更注重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传递,通过与其他领域跨界合作,拓宽内容来源。同时,依据大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推荐,满足观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从受众层面来看,文化类节目还要适应碎片化观看,文化类综艺通过台网联动、直播互动、短剧化革命等方式,形成新的内容节奏和逻辑,以适应观众在碎片化时间观看的习惯。观众厌倦工业化罐头表达,Z时代呼唤更精准的情绪触达,因此文化类节目会更注重真情实感的表达。

来源:传媒内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