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影评 | 《过昭关》:一场跨越千里的生命课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7 19:35 3

摘要:4月18日至20日,“时光记忆”艺术电影展映苏州站将在苏艺影城(艺术中心IMAX店)举办。

4月18日至20日,“时光记忆”艺术电影展映苏州站将在苏艺影城(艺术中心IMAX店)举办。

《小小得月楼》《青春祭》《盗马贼》《静静的嘛呢石》《大世界》《过昭关》……即将登上大银幕,再次与影迷见面。

6部展映影片中,《过昭关》热度颇高。

“关关难过关关过”,这句台词,既是伍子胥过昭关的民间传说隐喻,也是电影《过昭关》对生命本质的终极叩问。

导演霍猛用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一位沉默寡言的老人和一个懵懂稚嫩的孩童,铺开了一幅中国乡村公路片的温情画卷。

没有跌宕的剧情,没有炫技的镜头,但这部投资仅40万元的小成本电影,却以朴素的叙事和真挚的情感,在观众心中掀起惊涛骇浪。

用“过关”丈量人生

影片以“过昭关”为名,暗合了春秋时期伍子胥一夜白头的典故。

导演将这段历史传说融入现代语境,让爷爷李福长的千里探友之旅成为一场现实版的人生寓言。

孙子宁宁问,“你这么老也有爸爸吗?”爷爷笑着说:“当然了,要不咱从哪来呀。”

这句看似平淡的回答,却道出了生死的通透:生命如四季轮回,衰败与新生皆是自然。

然而,真正的“昭关”并非物理距离的跋涉,而是心理层面的突围。

爷爷在旅途中遇到的每个人,都在经历各自的“关”:创业失败后避世钓鱼的青年、因被骗而对人性失望的货车司机、独居深山的养蜂老人……

他们困在现实的泥沼中,或逃避,或愤怒,或孤独。而爷爷则以一种近乎“古人”的纯朴智慧,用善意与坦然化解了这些困境:

他告诉钓鱼人“河里没鱼,钓一辈子也钓不上”,劝货车司机“活人不能和死人较劲”,更用一罐蜂蜜换回养蜂人久违的笑容。

这些细节如涓涓细流,最终汇聚成对生命的深刻注解——人生本无捷径,唯有直面方能过关。

一场跨越七十年的和解

宁宁与爷爷,年龄相差足有七十年,却在这场公路之旅中完成了两代人的精神传承。

起初,宁宁嫌弃乡下的环境、惧怕旷野的夜色,甚至用游戏试图阻止爷爷“死去”。

而爷爷则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教会孙子与死亡和解:

他带宁宁在祖坟附近采摘西瓜,用行动消解恐惧;他讲述哑巴叔叔背负愧疚终生沉默的故事,让孙子理解苦难的重量;他在医院与弥留战友的告别,更让宁宁目睹了“最后一关”的淡然。

最动人的一幕,莫过于爷孙俩夜宿路旁时的对话。

星空下,爷爷轻唱河南梆子《过昭关》:“我好比哀哀长空雁,又好比龙游在浅滩……”

沙哑的嗓音里,既有对命运无常的喟叹,也有历经沧桑后的豁达。

这一刻,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与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在祖孙依偎的身影中完成了跨越时空的交融。

我们为何热泪盈眶?

《过昭关》的镜头始终对准乡村的肌理:龟裂的田地、斑驳的砖墙、颠簸的土路……

这些画面毫无田园牧歌式的美化,却因真实而更具冲击力。

导演刻意使用非职业演员(如爷爷的扮演者杨太义本身就是农民),让方言台词和生涩表演成为刺破虚妄的利刃。

这种前世今生的壮美,在爷爷与老战友的相见时刻达到顶点。

千里跋涉换来的,只是病榻前短短几分钟的凝视。两位老人紧握的双手、颤抖的嘴角,以及那句“路上慢点”的叮嘱,让所有语言都显得苍白。

导演用近乎残忍的克制,展现了生命最后的尊严:没有痛哭流涕,没有临终忏悔,只有静默中流淌的、跨越半个世纪的情义。

这恰恰是《过昭关》之打动千万观众的原因,它戳中了这个时代的集体隐痛。

当我们习惯了用功利衡量情感,用效率解构温情,影片中爷爷的存在,像一面澄明的镜子,照出现代人精神世界的荒芜。

过关之后,仍有星光

“人生的最后一关就是鬼门关。”影片结尾,爷爷在合影上圈出逝去老友的身影,独自哼起梆子戏。

没有煽情的音乐,没有悲壮的独白,但这份平静的力量,却比任何呐喊都更撼动人心。

或许,主创们拍这部电影,不是为了让人哭泣,而是为了让人思考如何活着。

在钢筋森林中疲惫前行的我们,或许永远无法像爷爷那样骑三轮车穿越千里,但至少可以学会在关隘前驻足片刻。

看看头顶的星空,想想屋檐下的乳牙,然后带着古人的善意,继续走向下一座城关。

毕竟,“关关难过”,但关关之后,仍有星光。

现代快报/现代+评论员 王子扬

来源:现代快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