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才导演姜文“消失”7年后,口碑暴跌,儿子取名“太郎、次郎”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17 14:38 1

摘要:33岁的姜文凭此片直接拿下金马奖最佳导演奖,从此被扣上了“鬼才导演”的帽子。

文|云起

编辑|黄毅来了

1996年,《阳光灿烂的日子》横空出世。

33岁的姜文凭此片直接拿下金马奖最佳导演奖,从此被扣上了“鬼才导演”的帽子。

此后的《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更是让姜文的名气再上一层楼。

可就是如此有才的姜文,曾经却因立场问题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电影《鬼子来了》,让姜文背上了“崇洋媚外”的标签。

相继给两个儿子取名为“太郎、次郎”,更是引起了众怒,口碑一落千丈。

2018年,姜文在拍完电影《邪不压正》后,便“消失”在了大众视野中。

一转眼7年已过,如今62岁的姜文,到底在做些什么?

01 导演之路

姜文的演艺事业起点,相较于许多人来说,可谓是站在了高处。

他出生于军人家庭,自幼成长在部队大院的环境中。

部队严谨的作风与充满活力的生活氛围,塑造了他性格中坚毅、果敢的一面。

这些经历,同时也赋予了他骨子里的那份不羁与叛逆。

小时候的姜文,是个十足的“淘气包”,总是爱打抱不平,常常帮弟弟姜武出头。

他为了朋友和弟弟与人打架,也因此没少挨批评。

到了高考前夕,在好友英达的建议下,姜文将目光投向了中央戏剧学院。

凭借出色的天赋与努力,他顺利考入这所艺术殿堂。

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姜文正式踏上演员之路。

在电影《末代皇后》中,他用细腻的表演,将角色的内心世界生动展现;

在《芙蓉镇》里,他与刘晓庆的精彩对手戏,更是成为影坛经典片段。

凭借在这些作品中的卓越表现,姜文先后斩获金鸡奖、百花奖的影帝桂冠。

在拍摄《芙蓉镇》期间,姜文结识了对他导演生涯影响深远的贵人——刘晓庆。

那时,两人因戏生情,一段跨越11岁年龄差的恋情悄然展开。

然而,当时刘晓庆尚处于婚姻存续期,这段恋情只能小心翼翼地隐藏在暗处。

但纸终究包不住火,恋情曝光后,引发了不小的风波。

刘晓庆的丈夫陈国军要求姜文写下悔过书,而姜文却坚持在悔过书中加上 “因为我爱她”。

后来,刘晓庆与陈国军离婚,她与姜文携手走过了八年时光,其中还同居了三年。

1994年底,由于个性差异,两人选择平静分手。

这段感情虽然画上了句号,但姜文和刘晓庆的情谊却得到了升华。

他们之间的关系,从恋人转变为超越爱情的人生挚友。

也正是刘晓庆,让姜文萌生了从演员向导演转型的想法。

当年,刘晓庆告诉姜文:“你有能力做导演。”

姜文虽有此意,但计划前往美国进修 10年。

刘晓庆却极力劝阻,她认为时机就在当下,去美国十年后再回来就晚了,还表示愿意帮忙筹集资金。

在刘晓庆的鼓励与支持下,姜文开始筹备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

为了帮助姜文,刘晓庆四处奔走,不仅自己拿出积蓄,还动员身边的朋友投资。

她甚至不惜借了300多万,终于助力姜文完成了这部倾注无数心血的作品。

电影上映后,一举揽获众多大奖,姜文也成功实现了从影帝到最佳导演的华丽转变。

姜文的第二部电影,在第53届戛纳电影节上提名了金棕榈奖,荣获了大众评审奖。

然而,由于违规参赛,他受到电影局五年内不能从事导演工作的处罚。

在禁拍的艰难时期,姜文并没有停止对艺术的追求。

他回归演员身份,参演了《绿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大宅门》等作品。

尽管在这些作品中,他依然展现出精湛的演技。

但禁拍对于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名声大噪的导演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而这部成绩斐然却引发巨大争议的电影,正是他自导自演的《鬼子来了》。

《鬼子来了》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国内激起了千层浪。

这部电影以独特的视角和黑色幽默,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小村庄村民与日本兵之间荒诞又残酷的故事。

在他的叙事中,村民们面对日本侵略者,既有恐惧与顺从,也在某些时刻展现出人性的光辉;

日本兵也并非单纯的恶的化身,而是有着普通人的情感与欲望。

这种对历史的另类诠释,本意是更深刻地揭示战争对人性的扭曲与摧残,展现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但许多观众对此却难以接受,认为影片淡化了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甚至有美化敌人之嫌。

在民族情感与历史记忆的敏感地带,这样的争议迅速发酵。

人们对于抗战历史有着强烈的民族情感和认知,对于任何可能“歪曲”历史的作品都极为敏感。

于是,“崇洋媚外”的标签被无情地贴在姜文身上,使他陷入舆论的指责与批判之中。

当公众还未从《鬼子来了》的争议中平复情绪,姜文孩子的名字又引发新一轮热议。

他给与第一任妻子所生女儿取了一个颇具男性色彩的名字——姜一郎。

在姜文看来,“郎”代表孩子,意在表达对孩子性别的不在意。

而与周韵结婚后,大儿子取名姜马虎,小名“太郎”,三儿子直接取名 “姜次郎”。

但在人们的固有认知之中,这是日本人的取名习惯。

日本人经常把长子取名为“一郎”或者“太郎”,二儿子叫“次郎”,三儿子叫“三郎”。

在中日历史纠葛与民族情感的背景下,这样的名字引发了公众的强烈不满。

尤其是在《鬼子来了》争议的背景下,这一举动被不少人视为姜文“亲日”的又一铁证。

网友们纷纷指责,有人愤怒地在社交平台留言:

“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在国家民族情感上如此不谨慎,实在让人失望!”

姜文的口碑也因此断崖式下跌,曾经的“鬼才导演”形象变得不再纯粹。

而对于他的争议与质疑,一直如影随形伴随着他。

03 口碑暴跌

姜文早期作品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以独特的青春叙事和鲜明的个人风格获得成功。

之后的《让子弹飞》更是凭借精彩的剧情、深刻的内涵和强烈的视听冲击成为经典。

但后续作品如《一步之遥》《邪不压正》等,风格越发独特和小众。

其叙事方式更加复杂隐晦,部分观众难以理解和接受。

《一步之遥》的豆瓣评分,更是只有6.7分,是姜文评分最低的一部电影。

有网友评价这部作品“烂的五彩斑斓,算是一团华丽的垃圾”;

也有人说两个多小时在电影院如坐针毡……

到了《邪不压正》,豆瓣的评分也只有7.0。

跟《一步之遥》比起来是好了一点,但是跟他过往的那些电影还是差了一大截。

当时这部电影,也有很多观众并不是冲着姜文去,而是冲着彭于晏去的。

但是,殊不知,彭于晏可是被姜文“害惨了”,这也导致了姜文的口碑“又下一层楼”。

姜文对拍摄要求极高,让彭于晏像李小龙一样瘦到皮下脂肪6% ,彭于晏努力做到。

拍摄屋顶飞檐走壁戏份时,彭于晏起初不愿不戴护具拍摄,经姜文劝说后同意,且一遍拍完。

彭于晏还有洗澡戏、与许晴的床戏等是全裸出演。

拍摄过程中姜文不断提出新要求,如洗澡戏从半裸改成全裸。

此外,姜文要求彭于晏学北京话,且开拍前才给剧本,这对彭于晏来说挑战很大。

拍摄期间,彭于晏跟周迅的《明月几时有》要首映,彭于晏提早就向姜文请了假。

然而,到了首映礼当天,彭于晏拍完自己的戏份之后,便准备换衣服走人。

但是姜文却说要加戏,于是彭于晏便被“扣”在了片场。

这么一来,彭于晏就没能赶上《明月几时有》的首映礼。

然而在电影上映之后,姜文的一个小小举动,更是让彭于晏“沉寂”好几年。

在一次活动中,很多电影的剧组一同到场,演员应该按照排好的座次表落座。

彭于晏本来应该是在第二排,结果他却把自己的座位换到了第一排。

这原本应该是李冰冰的位置,但是却被他调换了座位铭牌。

结果,李冰冰整晚就没有入场落座,彭于晏一时也成了众矢之的。

然而,也有爆料称,当时换座位,是姜文授意的。

姜文也在采访中称:彭于晏坐得离我近有什么问题?我们一个电影组的。

但是也就是这场小风波,让彭于晏在内地影坛销声匿迹了很多年。

而随着时间推移和观众审美观念的变化,一些曾经被奉为经典的作品也受到重新审视。

有人认为过去对《让子弹飞》等作品的解读存在过度挖掘的情况,其影片本身可能并没有那么多深刻的寓意。

时隔六年,姜文终于又要推出新作——《英雄出少年》。

这部电影已经通过了备案立项,或许很快就能跟观众见面。

至于,这部电影是否能挽回姜文曾暴跌的口碑,那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结语

从天才导演到深陷争议,姜文的创作之路充满跌宕起伏。

那些围绕他的争议与质疑,如同迷雾般笼罩着他的艺术生涯。

面对曾经的起伏,新作将是他打破口碑困局的关键一战。

而成败与否,皆在作品与观众碰撞的刹那间见真章。

来源:黄毅来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