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岁丧父,9岁母亲改嫁,在北京和奶奶相依为命长大……韩红的这些过往,再次被网友扒出。
4月13日,著名歌唱家雍西辞世。
新闻一出,韩红冲上了热搜。
6岁丧父,9岁母亲改嫁,在北京和奶奶相依为命长大……韩红的这些过往,再次被网友扒出。
韩红和母亲、和继父的关系,也成了热议的话题。
还有人翻出以前的新闻,发现2023年,韩红的继父周宇翔过世时,韩红竟然没有出席葬礼。
因此网上出现了一种声音,认为韩红和继父的关系非常差。
甚至还有人编出了有鼻子有眼的故事,说当年雍西再婚,周宇翔嫌弃韩红,这才把她送去了北京奶奶家。以至于周宇翔的葬礼,韩红都不愿意去。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这种说法,完全就是某些不知情的网友,仅凭一点信息,想当然出来的“因果故事”。
这不,雍西的一位三十多年的战友,面对网上铺天盖地的不实言论,站出来发声,说继父对韩红很好,很喜欢韩红。
说网上那些都是不实言论。
韩红6岁那年,亲生父亲因意外过世。
3年后,母亲雍西结识了比自己大四岁的周宇翔。
周宇翔文质彬彬,宽厚老实,性格平和,是医学院的一名老师。
两个人十分投缘,遂决定结婚。
雍西当时34岁,还年轻,走出丧夫悲痛,再结良缘,是一件大好事,大家都看好她和周宇翔的结合。
结果,谁都没想到,站出来表示强烈反对的,竟然是9岁的韩红。
韩红质问妈妈:我爸爸在天上看着你呢!
她把户口本藏起来,用行动表示对母亲再婚的坚决抗议。
就这样,在小姑娘的抗议声下,雍西和周宇翔领了结婚证,组成了新家庭。
起初,韩红是和他们在一起生活的。
据雍西的故人回忆,当年小韩红对继父敌意满满,经常哭闹耍脾气。
周宇翔是个宽厚的人,为了照顾孩子的情绪,他默默收拾了行李,搬到学校宿舍暂住,每个月开了工资,把工资全部交给雍西。
就连周宇翔的战友都忍不住夸他说:这个男人太能忍。
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出于种种考虑,再加上小韩红自己的意愿,韩红去了北京的奶奶家。
在后来的十几年,韩红跟着奶奶还有叔叔过。
据说,夫妻俩还试图去接孩子回来,但韩红抗拒的情绪实在是太强烈,未果。
其实,最好的证明就是,雍西和周宇翔再婚后,没有要孩子。
雍西曾在采访上亲口说过,之所以没有和周宇翔要孩子,一方面是顾忌韩红的情感。
韩红本来就对她再婚很是不满,就怕再要了弟弟妹妹,会更加刺激到韩红,恶化亲子关系。
另一方面是,雍西作为藏族歌唱家, 当时经常去各地演出,很忙。
对于雍西的这个决定,周宇翔表示赞成。
于是,两个人携手45年,都没有要孩子。
为了佐证这个说法,我还特意去官网查了一下雍西的资料。官网权威资料显示,雍西只有韩红一个女儿。
人都是自私的,能为了妻子和亡夫的女儿,选择不生自己的亲生孩子,这无疑是个大气、宽厚的男人。
那些揣测周宇翔嫌弃继女的说法,不攻自破。
共同生活的三年人看问题的想法,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韩红自然也不例外。
虽然小时候对母亲再婚诸多不满,对继父充满敌意,但后来她和母亲、继父和解了。
韩红为了尽孝,曾把二老接到北京生活了三年。
翻了翻当时的报道,发现,当年官媒还报道过,就在周宇翔过世前的几个月,韩红刚给养老院预交过28万的费用。
而对于韩红不去参加继父葬礼,太冷血的指责,据《成都商报》报道,周宇翔过世的时候,韩红正带着团队在青海,开展“百人援藏”医疗公益行动。
这场公益活动,连续三天为牧区群众义诊。
就在周宇翔葬礼当天,韩红亲手搀扶了147位高龄患者出入手术室。
当时,对于网上铺天盖地的攻击,葬礼那边的亲属,曾经拿出手机给记者看,韩红在守灵夜,视频通话了2小时47分钟。
“韩红故意不去继父葬礼”的传言,再次不攻自破。
其实对于韩红热衷公益事业的追求,周宇翔也是相当支持的。
他当时的护工曾回忆说:周叔常说,闺女在做救命的事,让我们别打扰她。
直到周宇翔临终前,他还强撑着嘱咐家人,要把帛金全部捐出来给牧区的孩子买课本。
再婚家庭的难处45年来,韩红和母亲、继父的情感变化,其实也是诸多再婚家庭常见的困境。
孩子对继父母的抵触,继父母无法和继子女正常相处,重组家庭难以正常运转。
继而造成孩子对亲生父母的怨怼。
很多再婚家庭的子女,都有过和韩红类似的经历,幼年时期抵触,怨怼,直到自己长大成人,父母/继父母年老时,才逐渐破冰,和解。
父母再婚,对于孩子来说,是一场巨大的变故。
多关注孩子的想法、情绪波动,多和孩子沟通, 尽量用陪伴和真诚取得孩子的接纳,千万别急于求成,或是瞒着孩子先斩后奏。
这样,能尽量让孩子和继父母拉近关系,重组家庭也才能融洽运转。
尾声韩红与继父的故事,撕开了重组家庭最真实的困境。
血缘不是亲情的唯一答案,时间才是最好的和解良方。
45年的沉默付出,近半生的等待,终在晚年换来一声迟来的"家人"。
这世上从没有完美的父母子女关系,有的只是不断磨合的真心。
当我们指责韩红"冷血"时,可曾想过:多少再婚家庭的孩子,终其一生都无法与过去和解?
声明: 该账号已开通全网维权,抄袭搬运一经发现,追责到底。
本文信息来源:
来源:奇韵历史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