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懂呀?以前的电视剧满头金钗步摇有种金碧辉煌的美!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4-16 06:50 1

摘要:这种让我们念念不忘的“金碧辉煌”,其实藏着古代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最典型的当属晚唐的“钗钿妆”——想想看,高髻一梳,假发一垫,簪钗就得成对往上插,越多越贵气!

这种让我们念念不忘的“金碧辉煌”,其实藏着古代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最典型的当属晚唐的“钗钿妆”——想想看,高髻一梳,假发一垫,簪钗就得成对往上插,越多越贵气!

南北朝就有“头上金钗十二行”的说法,到了唐代,高髻成了身份象征,发髻越高,插的簪钗越多,连女俑都被戏称为“唐大头娃娃”。

命妇穿“钗钿礼衣”时,簪钗数量可是严格按品级来的:敦煌壁画里的五代凉国夫人,头上插了八支金钗(四对),还点缀着宝钿,两侧对称,规矩得很!簪和钗有啥区别?

简单说,早期簪是单股“一根棍”,钗是双股“分叉款”,后来都成了发饰的统称。这种满头珠翠的戴法,不光是美,更是地位的“可视化标签”。

老剧为何能“穷妆出贵气”?靠韵味撑起半边天!

拍唐代剧,演员得刻意增肥,就为了那股富态劲儿,往那儿一站,气场就能“镇住”满头金钗。

像《上错花轿嫁对郎》里,黄奕演的李玉湖走江湖风,发饰简约俏皮;小李琳的杜冰雁是大家闺秀,贵气发饰一戴,立马分出身份层次。

那时候没高清镜头,没3D打印的精致簪子,甚至可能用“边角料”做头饰,但胜在“氛围感”拉满。对称的戴法、繁而不乱的层次,再加上演员的仪态——抬头挺胸,步步摇身,就算簪子是塑料的,也能演出“金枝玉叶”的范儿。

现在的古装剧,为啥“精致反输韵味”?

现在服化道越来越贵,簪钗用真金白银做,镜头怼脸都能看清雕花,为啥反而没那味儿了?

演员太瘦,撑不起“大头”!你看《似锦》里黄奕,虽说脸型偏瘦,但常年积累的气质和仪态,硬是把大头发饰Hold住了。

可现在很多年轻演员,巴掌大的脸配上小头小身板,戴两支簪子都像戴了个“巨型天线”,更别说满头金钗了,分分钟被压得“头重脚轻”。

仪态训练“断代”,贵族变“端着的打工人”

以前演员进组,得学礼仪、练步态,现在呢?很多人连“好好走路”都不会,含胸驼背不说,戴点首饰就浑身不自在,仿佛头上顶了个“定时炸弹”。想想《长安十二时辰》里的热依扎,穿着唐装、戴着发饰,一坐一站都是“盛唐贵女”,为啥?人家提前练了仨月仪态!

有人说现在的古装剧“丢了传统”,但换个角度看,也是在找新平衡。比如《梦华录》的宋代美学,走“极简贵气”路线,没那么多金钗,靠配色和剪裁撑起高级感;《长安十二时辰》复原唐代妆容,连“斜红”“花钿”都还原,让年轻观众见识了古妆的魅力。

老戏骨戴金钗,戴的不是首饰,是角色的灵魂。

从晚唐的“金钗十二行”到现在的“极简发饰”,变的是审美潮流,不变的是对“美”的追求。

以前的剧用“穷讲究”撑起贵气,现在的剧有条件“富讲究”,却常因“太随便”丢了韵味。

或许,真正的“古典美”,从来不在簪子多少、金子贵贱,而在那份“用心”——对历史的敬畏,对角色的尊重,对美的执着。

来源:回眸一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