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是自媒体时代,骂的大多是博主、网民;而八九十年代纸媒是主流,骂的大多是红学家、学者、作家。
李少红和胡玫的新版红楼梦,都被骂得够呛。
因为有87版《红楼梦》的标杆在那,少不了要拿出来一较高下。
但是实际上,87版红楼梦,当时被骂得比现在还惨。
现在是自媒体时代,骂的大多是博主、网民;而八九十年代纸媒是主流,骂的大多是红学家、学者、作家。
其中,骂得最为猛烈的当属京派作家——王朔。
王朔属于老天赏饭型的作家,文笔老辣幽默,文风轻快悠扬,小说《过把瘾就死》创造出当时的销售奇迹。
他的一句话如同一块巨石,重重地砸在舆论的海洋,掀起轩然大波。
“差点给我看吐了!”1988年,王朔在一场座谈会上,当场向《红楼梦》导演王扶林开炮。
他对于电视剧《红楼梦》的评价无一句褒奖,上来便用了八个字给其定性:
不三不四,不伦不类。
87版的《红楼梦》果真如此不堪吗?到底是后来者的目光短浅?还是王朔的评论,太过于激烈了?
子野作为《红楼梦》原著粉,以及87版红楼梦剧粉,禁不住好奇,去扒了扒当年的“吐槽风波”。
虽不可否认确实槽点多多,但并不影响我的立场,87版红楼梦依旧是我心目中不可超越的经典。
今天,子野总结了87版《红楼梦》被骂的主要槽点,看完之后,你们是否会有所改观呢?
“草台班子”的选角
影视作为一种视觉文化,观众的第一印象都是“看脸”。
所以,87版《红楼梦》的选角也毫无疑问地,成为首当其冲的槽点。
陶慧敏、傅艺伟、刘晓庆等都是当红明星,连陈红这样的大美女也只配出演紫鹃这样的角色。
而被称为“王大胆”的王扶林,独辟蹊径,那就是不用任何一个当红明星,全部选用新人演员。
这些演员在拍《红楼梦》之前,几乎毫无演戏经验,而且都是来自各行各业,曾被嘲讽是“草台班子”:
欧阳奋强,工人出身的小演员;陈晓旭,话剧团的小演员;张莉,文工团的文艺兵;成梅,商店售货员......
87版《红楼梦》一经上映,选角就被骂个不停:
被骂得最惨的,是林黛玉。因为当时观众印象里的林黛玉,是越剧里的王文娟,娴静端庄,充满书卷气。
而87版的林黛玉,基本是翻白眼、撅嘴、扭头向别处。
而且,更多的人说她两腮疙瘩肉,鹰钩鼻、四白眼,身形萎缩,配音难听……
甚至,拿她跟陈佩斯比较,说这二人表情相似。
“臭名昭著”的魔改
现代观众,以为87版无比严谨、无比精良。
殊不知剧中的很多桥段,被骂是别有用心的魔改:比如把湘云搞成船妓,把凤姐拖死在雪地,让袭人过上小康日子.......
这些臭名昭著的魔改,都被87版彻底国定下来,彻底合法化了。
最严重的,莫过于把黛钗颠倒对换来塑造,把黛玉本有的优点阉割给宝钗:
87版之前,薛宝钗一直是反面角色,心如蛇蝎;87版,把薛宝钗变成了大家闺秀,传统淑女。
从这个角度说,87版简直是魔改之集大成者。
“罔顾全局”的增删
《红楼梦》原著的信息,远大于电视剧,剧情对原著的增删,是一个大问题,不是小问题。
尤其是对红楼梦这样的显隐文本,一不留神,反映核心的细节,就没有了。
比如红楼梦前五回,是小说的序幕和纲,也是反映全书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的最主要最重要内容。
可是87版红楼梦竟然统统没有了,原因竟然是因为涉及到了封建迷信?
87版红楼梦里,有的删剪,其实剧组害怕无法过审删的,比如删去了87版秦钟的所有镜头,只剩下一个过场;
又比如,删去了探春远嫁时番国使者的镜头,删去了黛玉死后,宝玉满园找林妹妹的段落......
有些细节确实删去了,无伤大雅。
但是有的细节删除,或者没有刻意表现就是硬伤,对红楼梦的完整性,构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但是,无论怎么样,纵使87版《红楼梦》槽点多多,在子野心目中依然是不可超越的经典!
正如当年,王扶林回应王朔的谩骂:“不要急着下结论,好不好,应该由观众来评价,也要经过时间的考验。”
87版《红楼梦》最终的结果如何,相信不必多说,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它在37年中,一共播放了1500多次,主角、配角的形象,都已经成了几代人心目中的经典。
对于新版红楼梦,和87版红楼梦,你怎么看呢?欢迎评论区留言,难免分歧,文明交流~
来源:子野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