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马丽在一档访谈中爆料了一段“心酸往事”——某著名古装戏导演看到她是喜剧演员,连试镜机会都不给,直接把她照片扔到一边,满脸写着“你不配”。这场景,简直比《夏洛特烦恼》里马冬梅被夏洛嫌弃还扎心!
最近,马丽在一档访谈中爆料了一段“心酸往事”——某著名古装戏导演看到她是喜剧演员,连试镜机会都不给,直接把她照片扔到一边,满脸写着“你不配”。这场景,简直比《夏洛特烦恼》里马冬梅被夏洛嫌弃还扎心!
马丽当场就怒了:“不要对喜剧演员有一种固化!我们都是非常有力量有态度的!” 这话说得铿锵有力,直接捅破了娱乐圈那层“喜剧演员=低端演技”的窗户纸。毕竟,在导演们的刻板印象里,喜剧演员似乎只配在春晚小品里装疯卖傻,或者在电影里当个“搞笑工具人”,一旦涉及正剧、古偶、权谋大戏,立马就被贴上“不正经”的标签。
可问题是——马丽是百亿票房女演员啊! 她能在《独行月球》里演悲情科学家,能在《第二十条》里诠释复杂女性,怎么到了某些导演眼里,就只剩下“哈哈哈哈”了?
其实,马丽的遭遇绝非个例。娱乐圈里,喜剧演员的“转型歧视”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沈腾早年可是正儿八经的话剧演员,在《我在天堂等你》里演军人,在《乌龙山伯爵》里演悲情男主,结果《夏洛特烦恼》一炮而红后,市场直接把他焊死在“搞笑男”人设上。现在让他演个古偶将军?导演估计会笑场:“腾哥,你这脸不像打仗的,像来搞笑的。”
贾玲的《你好,李焕英》证明了她不仅能搞笑,还能导戏、演深情戏。可即便如此,某些制片人仍觉得:“她演妈妈可以,演古偶女主?观众会出戏吧?”
黄渤拿过金马影帝,演技封神,但某些“高端”导演仍觉得:“他演底层小人物可以,演贵族?不合适吧?”
这些例子都在说明一个问题——喜剧演员的演技被严重低估,而市场的刻板印象却坚不可摧。
最讽刺的是,某些导演一边喊着“演员要突破”,一边自己先给演员画好了框框:
——流量明星演古偶? “没问题!演技差可以配音,面瘫可以AI换脸,反正有粉丝买单!”
——喜剧演员演正剧? “不行!观众会笑场!”
更魔幻的是,观众反而比导演更开放。比如这次《将门毒后》选角,网友疯狂提议“沈腾马丽演古偶”,理由简单粗暴:“他俩演技好、有CP感,总比某些面瘫流量强吧?” 结果马丽婉拒:“我们这个年纪应该演适合的。” 网友遗憾之余,纷纷感慨:“连马丽都自觉‘不配’,可见行业对喜剧演员的偏见有多深。”
马丽那句“我们是有力量的”,其实点破了行业的核心问题:
喜剧≠低端,搞笑≠没演技。周星驰的悲剧内核、金·凯瑞的深度表演,都证明喜剧演员的演技往往更复杂。能让人笑,也能让人哭,这才是真正的“力量”。
市场需要多样性,而不是固化标签。如果连马丽、沈腾这样的国民级演员都被限制在“只能搞笑”的框架里,那行业的创作多样性从何谈起?
观众在进步,导演却在倒退。观众早就不满足于“流量+IP”的套路,渴望新鲜组合(比如沈腾马丽演古偶),可资本和导演却还在用老眼光选角,这才是真正的“行业悲哀”。
所以,那位“著名古装戏导演”,下次再看到喜剧演员的简历,别急着扔照片。毕竟,你扔掉的可能是下一个影后,而观众扔掉的——可能是你的剧。
来源:流星鱼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