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照顾不周啊,这两天都把我累死啰!”电视剧从梅婷出演的刘丽娜一句地地道道的南京话开场,不仅如此,电视剧全程取景于南京,主创团队不少人就工作生活在南京,诸如南京话、南京美食、网红打卡地等南京元素在剧中信手拈来。有人说,这部剧就是一部烟火气十足的南京宣传片,跟着《
□ 成贤街语
最近,由张国立、梅婷、佟大为等主演的电视剧《我的后半生》正在央视和腾讯视频热播,全国观众特别是南京市民给予了这部电视剧更多的关注和不同寻常的热情。
“照顾不周啊,这两天都把我累死啰!”电视剧从梅婷出演的刘丽娜一句地地道道的南京话开场,不仅如此,电视剧全程取景于南京,主创团队不少人就工作生活在南京,诸如南京话、南京美食、网红打卡地等南京元素在剧中信手拈来。有人说,这部剧就是一部烟火气十足的南京宣传片,跟着《我的后半生》打卡南京,已成为游客的风向标。
唯独由张国立出演的沈卓然,这位退休丧偶的老教授好像不那么“讨喜”,在找老伴这个问题上始终优柔寡断、瞻前顾后、投鼠忌器,成为网络空间讨论的焦点,风评也不是太高。但这也是戏曲冲突、剧情演进所需要的。不少南京人说,“沈教授”这人做人做事不恩正,一看就不像南京人。的确,《我的后半生》改编自著名作家王蒙的小说《奇葩奇葩处处哀》。每位作家都有一个文学故乡,王蒙小说叙事都是北方语境,所以,从源头说起“沈教授”本就不是南京“大萝卜”。
南京沟通南北、交通东西,历史文化厚重,代代建设沿袭,孕育了今日南京人“大萝卜”的气质。别人这么称呼,南京人自己好像也爱这么叫,这三个字既是南京人自嘲式的幽默,也是南京人生活哲学写真,更是南京城市精神的缩影,大体上有这么几层核心意涵:忠厚直爽不做作,朴实温润不算计,包容开放不排外,通透智慧不迂腐。至于为什么冠以“大萝卜”,可能因为萝卜很清脆,可能因为萝卜很家常,可能因为萝卜很养生,也可能因为萝卜看上去很可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假如沈卓然是地地道道南京人呢?大胆设想一下,把“大萝卜”的性格特质融入他的黄昏恋故事中,矛盾冲突的尖锐性或许会被南京人的立身哲学、处世之道和市井温情悄然化解,从而为这个人物赋予全然不同的命运轨迹。
南京街头巷尾的鸭血粉丝汤店、皮肚面店的老板娘,总能用一句“阿要辣油”拉近距离,这种直来直往的沟通方式,恰是“大萝卜”性格的延伸。沈卓然若生长于此,或许更愿意相信多位相亲对象的关怀出自真心,而非利益驱使,如果能对得上眼,就不矫情、不做作,顺利进入下一步,以心换心、以情留情。这种“不设防”未必是天真,而是南京人骨子里对人性本善的默认,对生活惯常抱有一种自然的信任感,带着浓烈朴拙感的可爱。
而“不设防”不代表不理智不通透,阅览古今、活得通透、留有余地恰恰是南京人的智慧。面对自己心仪的年轻护士长的主动示好,南京人“沈卓然”定能稳得住,不至于马上就偷偷摸摸地写下了暧昧藏头诗,不至于一下子就急着为对方摘星星摘月亮,甚至像毛头小伙一样急于用房产证明真心,而是以南京人特有的“多大事啊”一笑置之,然后再慢慢接触相处。这绝不是算计,而是一种经岁月沉淀洗礼后的稳健和从容,正如同叶兆言笔下的南京“不紧不慢,带着老祖宗留下的悠闲”。
如果遇到对方不太体面,贸然猴急地提出房产过户等要求,南京人“沈卓然”同样能轻松化解。用一句“慢慢来哎”婉拒,既保留体面,又不失礼貌和分寸。这一样是“大萝卜”的生存智慧。当然,情分到了,真爱来了,南京人“沈卓然”在断大事上也不会含糊,撂下一句“烦得一米”,该怎么办就怎么办,留下子女和旁观看热闹的在一旁错愕。
一方水土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又滋养反哺这一方人。相信南京“大萝卜”的包容性,一定能为南京人“沈卓然”处理各种矛盾提供情和理的缓冲空间。也许,南京的市井烟火气可以填补沈卓然的孤独和空虚,城南老茶馆里的一壶雨花茶,夫子庙小吃摊上的热气蒸腾,都是温暖的陪伴;也许,他的黄昏恋能得到更多人的接受和理解,让他进退不那么纠结,菜场大妈的一句“老沈,小姑娘蛮好的嘛”,可能比子女的安慰更让他心安。也许,沈卓然找对象不至于反复挑拣权衡,麻利找一个能经常说说话、一起散散步、偶尔谈谈情的老伴,“差不多就行嘞,还要什么自行车”……
当然,如果沈卓然果真是地地道道南京人,估计电视剧主创人员又整不会了,因为演不了三五集就直接剧终散场了。
撰文丨苏男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