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单口喜剧演员喜欢将台上倾诉不完的点子写成文学作品,或将自己最有名的段子汇集起来供粉丝“享用”。人气单口喜剧演员刘旸最近出版的新书《只有我一个人觉得特好笑吗?》,目标与此不同,而是阐述了自己对生活和喜剧关系的理解。从自己的职业生涯,到分析知名中外喜剧人的搞笑
不少单口喜剧演员喜欢将台上倾诉不完的点子写成文学作品,或将自己最有名的段子汇集起来供粉丝“享用”。人气单口喜剧演员刘旸最近出版的新书《只有我一个人觉得特好笑吗?》,目标与此不同,而是阐述了自己对生活和喜剧关系的理解。从自己的职业生涯,到分析知名中外喜剧人的搞笑技巧,人称“教主”的刘旸用这本书告诉读者好段子是哪里来的。
向谐音梗学习
谐音梗位于单口喜剧鄙视链的底端。之所以被人们说成“烂梗”,是因为谐音梗相对比较好写,根据梗倒推写出铺垫部分即可,这样就违背了喜剧最重要的原则:“梗不是第一位的。”但如果按照逻辑叙事,自然地使用了谐音梗,在刘旸看来就“不能算烂梗”。他举单立人喜剧的优秀编剧老宅的一些精彩的谐音梗段子为例:
一般在观众说出“这个小品啥时候完”的时候,这个小品已经完了。
“不会吧不会吧?”监考老师问交白卷的学生。
老宅可以在成语词典里随便找几个成语,当场用梗写成段子,刘旸对此非常佩服,并评论说,文字梗、谐音梗都是一种非常好的文字修辞锻炼,可以提高对文字的敏感度,不应该被看不起。
另一方面,对刘旸来说,虽然写谐音梗好像是喜剧演员写段子时的一种糊弄,但这种糊弄也是特别有必要的,“有时候这种糊弄,表示原谅自己”。
刘旸被认为是“卷王”,从他站上单口喜剧舞台到现在,十年里已经创作并演出了《背水一赞》《庄谐不二》《三倍奉还》《天生有意思》《真·孤独无双》《伊卡洛斯》《身心俱疲》7个个人专场,成为国内拥有个人专场最多的单口喜剧演员。他还创办播客《无聊斋》,上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喜人奇妙夜》《喜剧之王单口季》等综艺,以鲜明的表演风格和谈话趣味吸引观众。
从“糊弄学”的角度来说,刘旸坦言,自己经历了很大变化。刚入行的时候,他总是逼自己,规定多长时间之内一定要写出段子,一年要开一个专场。这种给自己制造的压力,使他陷入“虚无的赛跑”,写到第5个专场时,情绪已经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对来自同行和观众的负面评价非常在意。
“专场一个接一个,看似是质变,但生活也没发生什么大的改变,所以还是算量变,但什么时候才是质变呢?”刘旸写道。2019年,他开始接受为期一年的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让他停下“把事情做完”的念头,留意自己的真实感受。2021年上半年,他在家躺平,出去旅行,变得能够原谅自己,反而心态轻松了下来,回归到了热爱喜剧舞台的初心。
把乐观当饭吃
通过书中的45篇文章,刘旸回答了“生活有多难,就能有多好玩”的话题,从生活处境写到了喜剧创作技术。4月1日晚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办的新书首发式中,刘旸对读者们说,单口喜剧演员有一个强大的地方,就是遇到让人很难过、很糟糕的事,也会想熬过去,并把这件事写成段子,“无论这个段子我写得好不好,它至少会是一个素材”。
“我们彼此还会恭喜对方,”刘旸说,“比如你受骗损失了3000块钱,只要你写一个很好的段子,讲几场,这个钱就挣回来了。如果是普通人这样想,那就叫乐观。但是我们单口喜剧演员会把乐观当饭吃。”
正如这本书的主题“生活的本质是喜剧”,人们从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和困难处境中,总能找到通往笑的捷径。刘旸总结,单口喜剧演员用来写段子的负面情绪一般分为难、怪、怕、蠢四种,他用很多实例来展示中外喜剧人的巧思。
比如,无能、无助、困窘在日常生活中是缺陷,但在段子中却往往是灵感来源。刘旸是北方人,随妻子到重庆过年的时候,每逢亲戚聚餐,就叫不清各种亲戚的准确称呼。中国台湾主持人、演员黄执中有一个办法,分不清大爷、二伯是谁的时候,就说:“二伯大爷过年好!”这样亲戚最多觉得你笨,不会觉得你没礼貌。
书中提到,美国著名作家、喜剧编剧史蒂夫·卡普兰专门出过一本书《喜剧这回事》,论述困局能带来的喜剧效果,提出了“非英雄+获胜”模式。也就是说,一个弱爆了的主角,能力普通,小喽啰都打不过,在困境中拼尽全力获得胜利,找到解决方案,这样才有喜剧效果。
回到亲戚家的餐桌上,刘旸写道,既记不住大家的称呼,又努力敬酒、努力记住谁是谁,这样的自己在亲戚眼里才有喜剧效果。“过尽千帆皆不是,小丑竟是我自己啊。”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特好笑吗?》
刘旸 著
光启书局2025年3月版
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