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职于西藏美术馆,从事藏品管理、研究等典藏工作的刘晓彤至今还记得,6岁那年与父母一起散步聊天时那段温暖的家庭计划:“等你长大了,爸妈就带你去西藏、去拉萨,那里是世界屋脊,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
刘晓彤:不负热爱 逐梦前行
西藏日报记者 鹿丽娟
从华北平原的腹地到雪域高原的阳光之城,石家庄与拉萨远隔3300多公里,有着3000多米海拔落差,但再高再远也阻隔不了刘晓彤对西藏的感情。
就职于西藏美术馆,从事藏品管理、研究等典藏工作的刘晓彤至今还记得,6岁那年与父母一起散步聊天时那段温暖的家庭计划:“等你长大了,爸妈就带你去西藏、去拉萨,那里是世界屋脊,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
1992年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的刘晓彤回忆道:“小时候虽然不知道西藏在哪里,不知道拉萨什么样,但看着爸妈的开心谈论,心里对西藏,对拉萨充满着好感。”
从那时起,小小的刘晓彤心中仿佛种下了一颗进藏的小种子,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慢慢生根、发芽、开花。
2018年,硕士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的她决定送自己一个毕业季礼物——去西藏旅游。
对于中国壁画学会会员、中国岩画学会会员的她,对绘画的矿植物颜料颇为上心,来到拉萨后更是想找到权威、专业的矿植物颜料。
也是在寻找颜料的足迹中,遇见了藏传矿、植物颜料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阿旺晋美,“在漫长的绘画历史长河中,使用矿植物颜料绘就的唐卡、壁画是世间奇特的美学存在。它的色泽历经千百年依然鲜艳如新,山石质朴的艺术气息不时从画作中散逸而出,令观赏者为之惊叹,我在准备离开时才知道阿旺晋美老师的身份,也是这段奇遇让我决心选择来拉萨学习。”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考试,刘晓彤博士生涯顺利留在了西藏大学就读藏族美术专业。
同年,刘晓彤在日光古城拉萨迎来了父母的探望,“已经长大的我,带着父母走进西藏美术史中记载的查拉鲁普石窟,看洞窟造像艺术;走进八廓街的许多古建大院,讲解大院家族兴衰起落的历史故事;走进罗布林卡看亭台楼阁,讲解藏式建筑风格;走进尼木县的吞弥·桑布扎故居,讲解壁画上藏文字、藏香的形成历史。”刘晓彤说道。
父母心中神秘而美丽的西藏,在刘晓彤如数家珍的讲解中,如一幅唯美的历史画卷缓缓展开。
在读博士期间,为更加精准地了解藏文化历史和便于田野考察,刘晓彤开始自学藏语文,从最初的听藏歌,抄写歌词了解歌曲意思,到如今她已经可以很标准地唱出许多藏文歌曲,在田野考察中,许多专业术语从最初完全听不懂,到现在一听到就精准知其深意。
求学期间,刘晓彤考察了西藏各地壁画和历史遗迹百余处,成果的显现,让教授和同学们都为一个汉族女孩能够把藏族传统艺术研究得如此深入而感到惊讶。
2024年,博士毕业于西藏大学藏族美术专业的她完成学业后并没有回到家乡,而是选择继续留在拉萨,研究传统壁画临摹、唐卡艺术保护与研究、西藏传统绘画理论研究、藏汉美术比较研究。
她画笔下描绘的古城拉萨、朵朵白云、一草一木、民居建筑和人物形象都融入了对于藏文化的理解和对西藏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她将这些景象都转化为自己的艺术语言并赋予在了一层层传统麻纸之上。在她的创作世界里,艺术是一场结合了研究的探索,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心灵对话,她希望一直能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坚持传统绘画方式,不断摹古继新。
刘晓彤的灵感源于在考察研究时学习到的岩彩画技法,她运用岩彩这一千年不变色的传统工艺技法与古人“对话”,并在绘画过程中通过对描绘画面现状的斑驳肌理感与赋彩,摹写古代壁画的现状,传承和感受古典美。
“我目前的研究及创作方向为矿、植物综合材料绘画创作,是藏族艺术和热爱的壁画艺术赋予了我更多的人生价值,赋予了我积极向上的心态和面对困难的勇气,我将继续用手中的笔描绘和书写西藏这片热土优美的画卷。”刘晓彤坚定地说。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