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0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导师、数字创意媒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雯教授以《虚拟现实电影叙事与表达》为主题,深度解析了虚拟现实电影的三种叙事类型,对虚拟现实电影创作具有指导意义。
4月10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导师、数字创意媒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雯教授以《虚拟现实电影叙事与表达》为主题,深度解析了虚拟现实电影的三种叙事类型,对虚拟现实电影创作具有指导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导师、数字创意媒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周雯教授
在电影发展历程中,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一直是推动其变化的关键因素,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为电影艺术带来新的表现形式。当下,在5G/6G技术支撑下,VR通过头显设备、动作捕捉与三维声场定位系统,正在推动电影媒介从二维银幕向三维沉浸空间的形态重构。
这种重构本质上延续了从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影戏到卡梅隆的3D革命的媒介进化逻辑,并通过构建“空间蒙太奇”体系,实现了叙事维度升级、交互范式转化以及制作流程的革新。这种变革预示着沉浸式叙事正在成为第三代主流媒介形态,甚至可能成为终极媒介。
虚拟现实电影的三种叙事体系
周雯教授指出,VR影像叙事包括三种类型:全景叙事、交互叙事和智能叙事。
全景叙事:是以空间包裹性为核心的叙事形态,通过360度全景视域,在保留导演对叙事节奏绝对控制权的同时,打破了传统电影的“画框”概念,其本质是在“物理无框”与“叙事有框”的张力中建立新的影像语言体系。
交互叙事:交互是VR技术的重要特征,更是交互叙事的核心。交互可正向影响叙事,在给予观众更多选择的同时,保持故事连续性和观众体验的沉浸感、在场感。但局限是选择性受限,预设痕迹明显,缺乏符合人类自然行为的交互方式。
智能叙事:是基于AI算法与观众实时交互的叙事。作为21世纪最具变革性的技术,AI与虚拟现实电影的结合,正在重新定义电影创作和观看方式。当虚拟环境、自主角色、随机事件、具身反馈成为艺术的主体,虚拟现实将是生成式AI内容的最佳应用场景及适用媒介。最关键的是,创作者要做好故事的世界观和角色小传,将故事生长权交给观众,依据观众的反馈实时调整故事。从电影叙事本质来看,智能叙事才是虚拟现实电影的未来。
西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赵文涛
赵文涛表示,周雯教授通过电影技术的发展演变,深入研究了虚拟现实电影能否叙事。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终极媒介,不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量,开启了我们的自我认知、世界认知的新途径,也让我们更加坚定,虚拟现实电影的叙事就是电影化叙事,要从电影传统中汲取能量,学习创作逻辑。当虚拟现实技术的神秘感消失后,虚拟现实电影的核心依旧是故事本身,无论如何不能放弃叙事责任。这也是西影XR电影创作过程中始终在探索和坚持的原则。
当天,周雯教授还参加了西影XR电影创作研讨会,从故事内容、人物关系、转场技术、观众舒适度等维度进行了指导,充分肯定了西影在XR电影创作、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探索实践,表示即将上映的XR电影,在内容创意、空间叙事、制作技术等方面必将在全国全面领先。
来源:西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