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白幼瘦”尚未成为主流审美的年代,内地影视圈曾有一套严苛的选角标准:只有气质端方、骨相周正的“大青衣”,才能驾驭历史剧与正剧中的大女主角色。
大青衣时代的审美法则:放到以前,白幼瘦长相只能演配角、丫鬟
在“白幼瘦”尚未成为主流审美的年代,内地影视圈曾有一套严苛的选角标准:只有气质端方、骨相周正的“大青衣”,才能驾驭历史剧与正剧中的大女主角色。
如今观众感叹“丫鬟脸女主当道”、“美则美矣毫无灵魂”。
大青衣:被时代封印的“主角脸”
1. 标准定义:气场>五官精致度
所谓“大青衣”,需具备三项特质:
骨相立体:颧骨与下颌线条分明,撑得起厚重古装与历史正剧的庄重感,比如陈红、巩俐);
气质沉淀:仪态端庄稳重,一颦一笑皆含故事感,比如曾黎的戏曲功底赋予其古典韵味);
可塑性强:既能演绎深宫贵妇的威仪(蒋勤勤《康熙微服私访记》),也能化身乱世红颜的悲情(何晴《三国演义》小乔)。
2. 行业铁律:花旦与青衣的阶层壁垒
灵动如陈意涵,因一张“花旦脸”也被断言“只能演女二”。导演认为她的甜美外型适合活泼配角,却难以承载家国天下的厚重叙事,因为气质达不到。
这种严苛分类,客观上保障了主角与配角的辨识度,比如87版《红楼梦》中,黛玉(陈晓旭)的清冷与宝钗(张莉)的端雅,至今仍被奉为选角典范。
大青衣消亡史:谁杀死了“正剧脸”?
1. 资本游戏:从“煤老板爱美女”到“流量即正义”
早年煤老板投资影视时,选角标准简单粗暴:只要真美女,其他不管。
而如今资本更倾向于用“资源咖”与流量明星填塞主角位,导致王楚然这类青衣苗子被困于偶像剧,比如《我的人间烟火》等,李沁逐渐淡去古典气质转战仙侠赛道。
2. 审美迭代:幼态审美挤压大气之美
韩系“水光肌”、日系“萌妹感”席卷内娱,观众对“少女感”的追捧迫使30+女演员强行维持幼态。
市场不再给青衣型演员自然衰老的空间。
3. 剧种消亡:宫斗宅斗取代历史正剧
《大明宫词》《雍正王朝》等需要青衣型女主的正剧日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甜宠剧、仙侠剧。
这类剧集推崇“小白花”女主,比如赵露思、虞书欣等,强调娇俏而非气场,进一步压缩大青衣的生存空间。
当然,大青衣女主虽然有标准,却从不被绝对定义,一直强调的都是“气质为主”。
1. 宁静:异域脸改写历史剧规则
凭借《孝庄秘史》中孝庄太后一角,宁静以深邃五官打破“青衣必须中式古典”的桎梏。她演绎的孝庄从少女娇憨到暮年沧桑,证明演技可超越长相限制。
2. 咏梅:淡颜系青衣的逆袭
在盛行浓颜美人的年代,咏梅凭借《地久天长》中的隐忍母亲形象,以淡雅气质斩获柏林影后。她证明“青衣感”未必依赖浓墨重彩的五官,而在于内在的叙事力量。
3. 新青衣突围:
文咏珊:从港圈花瓶到《雪中悍刀行》中的徐渭熊,冷冽气质渐显青衣潜力;
张慧雯:舞蹈出身仪态出众,在《琅琊榜2》中初现正剧女主锋芒;
宋轶:凭借《庆余年》中淡雅聪慧的范若若,打破“只能演女配”的标签。
除此之外,年轻演员中还有许多演员具备大青衣气质,比如李兰迪、张婧仪、王楚然、赵今麦等等。
所以,归根到底审美降级的本质是叙事降级
大青衣的式微,本质是影视创作从“宏大叙事”向“快餐情感”的妥协。当市场不再需要承载历史厚度的角色,演员的容貌焦虑便取代了演技锤炼。
比如赵露思,一直深陷颜值壁垒,反复在外形上内卷自己,最后弄得身心疲惫,疏忽了演员的本职工作是要精修演技。
白鹿本身气质更偏方正内敛型,比如《周生如故》这样的作品就跟她适配度很高,但市场上此类作品很少,她也一直因为各种仙侠剧备受争议。
19岁的杨紫就能演出《战长沙》这样历史厚重感极重的角色,但一直不温不火,无奈后来只能转战偶像剧、仙侠剧市场。
或许就像网友说的那样:我们不是缺大青衣,而是缺愿意让青衣绽放的剧本。
这大概也是70多岁的刘晓庆又圈了一波年轻粉丝的主要原因吧。
当荧幕上多一些如同《武则天》中刘晓庆那样的磅礴之美,才能宣告审美与创作的双重苏醒。
我要说的就是这些。
来源:书咚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