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16岁奥赛天才坠楼去世,濒死喊出妈妈救我,父亲祭文惹争议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10 17:30 1

摘要:当 “优秀” 成为唯一的标尺,当父母的期待变成无形的枷锁,那些被称为“天才”的孩子,或许正孤独地站在崩溃的悬崖边缘。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结尾

当 “优秀” 成为唯一的标尺,当父母的期待变成无形的枷锁,那些被称为“天才”的孩子,或许正孤独地站在崩溃的悬崖边缘。

4 月 7 日一则讣告在网络上疯狂传播,年仅16岁、曾在奥赛中斩获银牌的于行健,在 4 月 1 日选择了跳楼,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妈妈。我疼,救我”,满是无助与痛苦。

令人困惑的是,在旁人眼中那个 “温柔、真诚、人品好的男孩”,在父亲的祭文里,却仿佛变成了另一个人,被形容是心中的 “魔丸”作祟。

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隐情?拥有无限可能的天才少年,为何会走上这条绝路?父亲又为何会在祭文中如此评价自己已经离世的儿子呢?

在辽宁省信息学奥赛圈内,于行健这个名字几乎家喻户,他从小就表现出对编程的浓厚兴趣和出色天赋,编程对他来说,就像玩游戏一样轻松。

2023年还在读初三的他,在CSP-J/S信息学奥赛选拔中取得了131分,这个成绩在辽宁省提高级二等评级名单中排名第三。

2024年升入高中的于行健,表现更加出色,在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NOI)辽宁省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一名,顺利进入了辽宁省代表队A类。

随后他在全国总决赛中再创佳绩,赢得了一枚银牌,这些引人注目的成就,如同光芒四射的勋章,都集中在这个充满天赋的年轻人身上,也使他成为大家口中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然而耀眼光环的另一面,常常是难以承受的负担,于行健头顶“天才”的光环,既是荣誉也是束缚。

旁人眼中他的前途一片坦途,仿佛注定会功成名就,但这种期待反而让于行健倍感压力,让他背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他感觉必须不断突破自身的极限,才能达到身边人对他的期望,就像一台提前设置好的机器,日复一日地运转,没有休息的时间,害怕一旦停止就会让人失望。

周围人对他的期待化为无形的鞭子,驱赶着他前进,他不敢停下脚步,唯恐辜负他人的期望。

这种持续的高压状态让他的内心承受了难以想象的重负,如同紧绷的弦,随时都可能断裂,他的内心世界,也正一步步走向崩溃的边缘。

终于在4月1日,于行健选择高楼上一跃而下,这一天正好是愚人节,彷佛他和自己既定好的命运开了一个大玩笑,当父母赶来时,奄奄一息的于行健用最后一口气向他们说道:

“妈妈,我疼,救我。”

这句话表明于行健还有强烈的求生欲,对这个世界的充满了不舍,然而因为伤势过重,他最后还是因抢救无效而去世。

不过在痛失爱子后,于行健父亲的一篇祭文瞬间在网上又引起热议。

于行健的去世,给家人带来了无法承受的悲痛。他的父亲写了一篇很长的祭文来表达哀思,这篇祭文既记录了儿子短暂的一生,也反思了自身的教育方式是否得当。

父亲在祭文中深情回忆了于行健的成长,从他小时候的天真可爱,到青春期时的叛逆和迷茫,一幕幕都历历在目,他试图从中找到原因,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他回忆儿子小时候非常机灵,仿佛是神童降临,学习能力远超同龄人,而且自学能力很强,几乎不需要父母操心,就能把功课做得很好。

他还说儿子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每当看到街头行乞的孩子,他都会难过得流眼泪,可见其善良的本性。

时间流逝,于行健的性格却判若两人,青春期后父亲在祭文中用“魔丸”来形容他,足以见其变化之大。

他变得难以管教,脾气也越来越坏,甚至会用难听的话去伤害最疼爱他的母亲,如此巨大的转变,让父亲感到十分不解,内心也充满了痛苦,他不知道为什么曾经乖巧懂事的儿子,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祭文里父亲的无奈和自责清晰可见。他们知道儿子并不快乐,明白他不喜欢学习,也不热衷运动,知道他的一切努力都源于父母的期望。

然而他们深感无力,只能看着儿子在痛苦中挣扎。

“爸爸妈妈尽力了”,这是祭文中他们坦诚的话语,也许想表达的,是他们明白自己只是普通人,无法给予儿子真正想要的生活和世界。

这句话说出了许多父母的无奈与心酸,他们深爱自己的孩子,却常常感到迷茫,不确定该怎样表达这份爱,他们努力想给孩子最好的,却常常不明白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无法真正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但从很多细节来看,于行健的死因或许有迹可循。

于行健的遭遇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2025年3月22日,辽宁省队公布了慈溪学习竞赛的名单,于行健的名字遗憾地没有出现。

这次竞赛的失利,对于一直都很优秀的于行健而言,无疑是一次非常严重的挫折,让他备受打击。

或许这是导致于行健崩溃的最后一件事,但在此之前,长时间紧张的学习、家人的期盼、青春期的困惑和反抗,以及他追求完美的个性,其实早就在心里种下了危险的根苗。

长期的压力积累,像一座慢慢堆高的沙丘,最后一点小小的重量就能让它彻底垮塌。

学习压力大、父母期望高,再加上青春期的迷茫和逆反心理,以及他本身追求完美的性格,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让他内心积攒了太多的负面情绪,最终导致了崩溃。

一次的失利,对他来说可能就是整个世界的崩塌。

青少年时期的困惑和反抗,同样是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 进入青春期后,孩子们身体和心理都在快速变化,因此常常感到不安和沮丧。

他们很想得到理解和尊重,但是却常常感到孤单,没有人可以依靠,这种巨大的落差也会让他们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

因为这个时期,孩子们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也更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需要特别关注。

于行健的叛逆行为,或许正是他内心痛苦的一种表达方式。

于行健的悲剧,让我们认真思考教育的意义:应该怎样去爱孩子?是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塑造他们,还是尊重他们的天性,让他们自由成长?

我们或许应该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成功,不要仅仅用分数和排名来评判孩子的好坏,应该关注他们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力,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真正的爱是接纳和引导,而不是强迫和控制。

这反映出一种普遍的困境:父母的爱意和孩子的需求之间,横亘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这份鸿沟,来自于不了解、不沟通,最终导致爱成为了伤害。

信息来源:

来源:侃文的柯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