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4 月,孙俪在社交平台连发 12 个「终于」,这场积压三年半的情绪释放,不仅是对新作《乌云之上》《蛮好的人生》的宣告,更暗合着上海影视产业的深层脉动。当《甄嬛传》里的「娘娘」转身成为《乌云之上》中雷厉风行的女刑警韩青,当《理想之城》的职场精英蜕变
2025 年 4 月,孙俪在社交平台连发 12 个「终于」,这场积压三年半的情绪释放,不仅是对新作《乌云之上》《蛮好的人生》的宣告,更暗合着上海影视产业的深层脉动。当《甄嬛传》里的「娘娘」转身成为《乌云之上》中雷厉风行的女刑警韩青,当《理想之城》的职场精英蜕变为《蛮好的人生》里操着流利上海话的保险经纪人胡曼黎,孙俪的回归,实则是一次精准的城市文化卡位。
在《乌云之上》中,孙俪彻底抛却「冻龄」执念。审讯室里,她眼尾的细纹随着凌厉的质问颤动;追捕毒贩时,利落的飞踹动作打破了「女演员不能有肌肉」的行业潜规则。这种对真实年龄的坦然,与她在采访中直言「少女感是伪命题」的态度一脉相承。当内娱还在为 39 岁女演员能否演职场女性争论不休时,孙俪已用《蛮好的人生》中胡曼黎的上海话金句 ——「人生就像葱油饼,两面都要煎得金黄才算圆满」—— 给出了掷地有声的答案。
《蛮好的人生》堪称孙俪「含沪量」最高的作品。从陆家嘴金融街到石库门弄堂,从「排骨年糕」的市井烟火到外滩霓虹的都市光影,该剧以保险业为切口,串联起养老、医疗等民生议题。孙俪在剧中的上海话台词并非简单点缀,而是融入角色肌理:当胡曼黎用软糯的沪语怼客户「侬今朝脑子瓦特啦」,既保留了地域文化的辨识度,又赋予现代都市女性新的语言生命力。这种「方言 + 职场」的叙事策略,恰好呼应了上海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的政策导向 ——2025 年上海网络视听产业资金已重点扶持 28 个微短剧项目,推动海派文化破圈传播。
不同于传统刑侦剧的男性主导,《乌云之上》将镜头对准女性刑警群体。孙俪饰演的韩青,既有审讯时压迫感十足的「眼神杀」,又有面对受害者时的共情落泪。这种刚柔并济的塑造,暗合上海女性「精明务实又不失温情」的群体画像。更值得关注的是,剧中反派大 BOSS 竟是韩青的亲姐姐,这种「女性互噬」的暗黑设定,打破了传统刑侦剧的脸谱化叙事,将人性复杂置于都市丛林的背景下拷问。
孙俪的这次回归,恰逢上海影视产业的「黄金时代」。2025 年上海出台《关于支持高新视听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对超高清制作、AI 辅助创作等领域给予最高 500 万元资助。而孙俪的两部新作,恰好踩中产业升级的节拍:《乌云之上》采用虚拟拍摄技术还原犯罪现场,《蛮好的人生》则运用大数据分析保险行业生态。这种「内容 + 技术」的双轮驱动,使得她的作品既具备艺术价值,又成为政策扶持的标杆案例。
更深层的共振发生在文化层面。继《繁花》带动黄河路旅游热潮后,上海正通过「影视 + 文旅」模式激活城市 IP。《蛮好的人生》中出现的武康大楼、田子坊等地标,不仅是剧情发生地,更成为观众线下打卡的「文化触点」。孙俪的回归,本质上是将个人创作锚定在「城市文化传播者」的新坐标上,与《三体》沉浸式体验馆、《新闻女王 2》沪港合拍等项目一道,构建起上海影视的「出海矩阵」。
从 19 岁在《情深深雨濛濛》伴舞群中模糊的侧脸,到 39 岁在《蛮好的人生》里用上海话演绎都市生存法则,孙俪的回归之路,折射出上海影视产业从「流量红利」到「内容深耕」的转型。她不再是单纯的「收视保障」,而是主动承担起解码城市精神的使命 —— 在《乌云之上》的悬疑叙事里,她解构着现代都市的安全焦虑;在《蛮好的人生》的职场交锋中,她重构着新市民的价值坐标。这种从「演员」到「城市叙事者」的蜕变,或许才是孙俪此次回归最深远的意义:当一个演员的创作脉搏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她便不再是流水线上的消费品,而是用作品为时代留影的文化工匠。
来源:郭老奇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