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国家的剧,非写不可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4-08 15:02 1

摘要:有这样一部剧,仅仅四集,总共四个小时,四个镜头一镜到底,在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造就数千万的播放记录,甚至英国政府正准备因为此剧修改法律,更要求在全国中学免费播放此剧。

有这样一部剧,仅仅四集,总共四个小时,四个镜头一镜到底,在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造就数千万的播放记录,甚至英国政府正准备因为此剧修改法律,更要求在全国中学免费播放此剧。

它,就是网飞最新推出的《混沌少年时》。

或许有些人看到这个名字,会误以为是什么青春校园疼痛故事。

确实,这是一个与青春校园相关的疼痛故事,但远比所谓的青春疼痛要更惨烈,而剧集的故事,也比看似文艺的名字,更具现实意味。

很多人都难以想象,一个13岁的学生,出生在不错的中产社区家庭,父母和姐姐之间的关系都很融洽,在学校里也不是问题少年,却能够举起屠刀,朝着自己的同学,狠狠扎下七刀。

而这,是《混沌少年时》最核心的内容:

一群还对世界的认知很混沌的少年,被摧毁的故事。

01

一个13岁的杀人犯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未成年人或者说是少年儿童们应该是“天真无邪”的。他们还没有走上社会,被保护在由家庭和学校组成的温室里。

但实际上,特别是在当代社会,温室,却是最容易滋生有害细菌的地方。

《混沌少年时》每一集都由不同的视角切入,而每一集又都是一条长镜头。

很多豆瓣评论,在还没看完第一集就已经匆匆打上一星差评。因为他们根本不理解,为什么要如此事无巨细地,呈现英国警察如何抓捕罪犯,到如何展开询问调查的全过程。

在一般的所谓“快节奏”“高效率”剧集里,抓捕和询问应该都是一气呵成的。之后就应该开始甩疑点,制造戏剧矛盾,犯人或者警察,就应该开始互相斗智斗勇。

然而这些内容,在《混沌少年时》里都没有。

甚至这部剧集的嫌疑人,在刚被抓捕的时候,还被吓到尿裤子,警察无可奈何得让嫌疑人的父亲先帮忙换好裤子再实施抓捕。

到了警察局,则是先为未成年嫌疑人选择成年陪护,以及指派律师,在成年家长陪护下才展开询问与证据展示。

在一系列又慌乱又有条不紊地警察局正规程序之下,我们似乎一直处于茫然无措,但其实早就规定好的社会环境之中。

因为规则你必须要遵守,但你的内心却因为跟着规则走而变得更加慌乱。

这既是剧集中嫌疑人家属们的心理,也是长镜头制造的生活流动感。

直到第一集的最后,我们直接地看到了嫌疑人行凶的监控录像。

我们才和嫌疑人的父亲,不可置信地承认,原本觉得无辜的,穿着运动服,身材瘦弱,面相纯良,满脸雀斑的孩子,真的是一个行事耸人听闻的杀人犯。

到底是什么导致13岁的孩子成为杀人犯,是《混沌少年时》最希望讲述的部分。

但编剧和导演很聪明的是,他们没有采取一般的类型片拍法,也不把关注点放在挖掘受害人身上,而是完完全全地从不同视角为我们呈现了杀人犯处于怎样的世界。

02

少年,男人

第二集,警察们来到凶手的学校进行调查,寻找凶器,并因此抓捕了共谋——也是一个13岁的少年。

在学校,警察们一度以为两个少年是遭遇了受害人或者是整个学校的霸凌。

而霸凌的方式,则是通过网络。

在这集中间,暗示了受害人的朋友暴怒中殴打了共谋的少年,而这个同样瘦弱、面目白皙的少年因为被女子打倒,遭到了全校学生的嘲笑。

比这个少年更小的男孩,无比兴奋地朝所有人讽刺这个少年“不如女人”。

而在和警察的谈话中,少年比起凶杀案更关心,警察当年是不是在学校非常受欢迎,特别是受女孩子们的欢迎。

警察这样面目硬朗,身材强壮的男性,应该是会受到所有女孩子们喜爱的,是所谓20%的男性。

警探之后才从自己儿子口中知道,在少年们的认知里,只有20%的男性是受到女人们喜欢的,而剩下的80%男性必须要依靠一些别的手段才能和女人们在一起。

而那些连手段都施展不明白的男性,则会被称为incel,也就是非自愿独身者,用更中国的表述就是“屌丝”。

这些少年们(包括凶手),长期被浸淫在这种认知里。不如女人或者得不到女人喜欢的男性是低劣的,必须要更爷们一点才能“战胜女人,得到她们的喜欢”。

于是,有毒的雄性气质就像空气一样蔓延在青春期的男孩子们身边。他们似乎必须要更“阳刚”,才能“正常”。

看起来属于20%的男性,看起来只会被20%男性吸引的女人们,因为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发达,导致处于身体和心理变化的少年们的内心不平衡越来越严重。

他们急于需要证明自己的“力量”,急于需要得到认可。

剧集的第三集,堪称是年度最精彩。

基本发生在一个小房间内,三十岁的女心理治疗师负责去和十三岁的杀人犯谈话,在看似与案件毫无关系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十三岁的孩子的因果:

他是如何被有毒的雄性气质侵蚀,如何被社交媒体裹挟,如何在模仿一个想象中具有“性吸引力”的“高贵男性”,如何暴露自己的情绪调节问题和人际关系上的无能。

他始终尝试“引诱”治疗师,通过“示弱”“玩笑”来吸引对方移情,成熟的治疗师也几度险些陷入“圈套”,荧屏前的观众也同样如此。

直到他在暴怒中大吼“你到底有没有一点喜欢我”,我们才发现,眼前只是一个亟待认可、缺乏身份认同与社会价值的孩子,在混沌社交媒体时代的自我恐惧。

与此同时,机构的保安不断展示着自以为的“雄性魅力”,暗示着治疗师,你不如另一个男性能力强。实际那个男性治疗师,对待工作的态度就是敷衍了事。

这个保安,仿佛是这几个孩子成年之后的照影。

03

假如,你的孩子是杀人犯

在我们通过社会结构、学校环境、男性心理,逐步了解到13岁的杀人犯是如何“养成”之后,剧集终于把视角转向了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家庭。

《混沌少年时》最后一集设计的非常巧妙,时间线拉到13个月之后,随着审判即将开庭,主角家人的生活表面上逐渐恢复宁静。

但宁静,早就远离了这个家庭。

这天是父亲的生日,他们却不得不因为卡车被人涂了辱骂的话语而前往超市买油漆。

在超市父亲听到一个售货员说他支持自己的孩子,因为他看到了受害人发给别人又被传上网的裸照。

而父亲并没有一幅得到支持的表情,因为他看到了儿子杀人的画面,他知道儿子是错的,他知道错误并不能怪罪在受害人身上。

从许多层面来说,这都是一个好父亲,他没有重男轻女,他因为自己的父亲家暴所以绝对不会打儿子。

他希望自己能够摆脱童年的阴霾,为自己的孩子们营造健康快乐的成长世界。

但我们同样能看到他也有暴力的一面,他也会怒吼家人,不容别人对自己提出异议,会抓住街上骂他们家的青少年威胁。

无数年前的家暴祖父,已经在无形间埋下了代际的祸根。

有毒的雄性气质,男性对“暴力”的“统治权”,深深印刻在整个社会的DNA之中;即便想要消除,却依旧无法彻底摆脱,终于酿成了无法弥补的悲剧。

这些年来关于有毒男性气质的讨论与批评,已经成为青少年教育的核心问题。

但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缺乏有效年龄分级控制的网络内容反倒让有毒男性气质的问题越来越深化。

剧集的结尾,我们看到了这对父母还有一个极具同理心的女儿,他们用同样的方式,培养出一个善良的女儿和一个杀人犯。

我们跟随着父亲的视角,终于来到了男孩的房间,这是一个壁纸是手绘的星空图,床上还摆着小熊玩具,卫生摆设干净整洁,没有人会从这样的房间里看出杀人的痕迹。

但正如一个豆瓣评论所言:你以为孩子待在房间里就很安全,但他的手机窗口里,却装着藏污纳垢的全世界。

我们沉浸在一个赞美甚至歌颂暴力,无止尽地释放情绪,发泄不满的网络世界里,网络短剧的爆火就是这样世界的一个代表。

我们以为隔着网络,一切都只是虚拟的发泄。

却从来没有想过,当这样的世界逐渐走到线下,走到真实的生活中,走到我们的面前,酿成一个个血淋淋的事件时,我们有谁能够承受这样的世界。

需要被教育的,应该不止是少年。

来源:局外人看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