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老上海,街头巷尾的留声机常常播放着滑稽戏,演员们幽默的对白、独特的唱腔,给那个时代的人们带来数不尽的欢乐。小刘春山,便是滑稽戏辉煌时代的标志性人物。可2019年8月24日16点35分,这位94岁的滑稽戏大师,永远地离开了喜爱他的观众。消息一出,整个滑稽戏界和
在老上海,街头巷尾的留声机常常播放着滑稽戏,演员们幽默的对白、独特的唱腔,给那个时代的人们带来数不尽的欢乐。小刘春山,便是滑稽戏辉煌时代的标志性人物。可2019年8月24日16点35分,这位94岁的滑稽戏大师,永远地离开了喜爱他的观众。消息一出,整个滑稽戏界和无数老上海人,都沉浸在悲痛与怀念之中。
1926年,小刘春山出生在上海宝山顾村镇,原名叫刘治平。他的父亲刘春山,在上海滑稽界名气特别大,是大家公认的滑稽三大家之一,凭借“潮流滑稽”闯出一片天。本以为小刘春山会顺理成章地走上滑稽戏道路,可他父亲不想让儿子吃这碗饭,从来不带他去游乐场、戏院这些演出的地方。
但小刘春山对滑稽戏的热爱就像藏不住的火苗,每次父亲和同行排练对词,他就躲在一旁偷看。时间久了,他不仅记住了表演流程,还琢磨透了滑稽戏的门道。14岁时,父亲突然离世,小刘春山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高中毕业后,他尝试过做生意,可心底对滑稽戏的热爱太强烈,最终,他决定继承父亲的事业,一头扎进滑稽戏圈。
小刘春山天生一副好嗓子,越剧、沪剧、评弹,甚至外国歌曲,他都能轻松驾驭。而且,他还会说浦东、苏州、苏北等好多地方的方言,表演时,总能巧妙运用,让节目更加出彩。
1943年,小刘春山加入师兄筱快乐组建的剧团,在电台播唱《社会怪现象》。节目一播出,听众就被他独特的嗓音和新颖的曲调吸引,小刘春山开始在滑稽戏界小有名气。20世纪40年代后期,小刘春山和程笑飞、俞祥明组成“程刘俞(阵头雨)”组合。程笑飞表演夸张搞笑,俞祥明擅长塑造小人物,小刘春山则靠出色的演唱和模仿能力,和他们配合得十分默契。在程笑飞的帮助下,电台播音时经常提到小刘春山,他的名气越来越大。
小刘春山表演的独脚戏《开无线电》《金铃塔》,深受观众喜爱。《金铃塔》原本是袁一灵的拿手节目,小刘春山另辟蹊径,融入自己的风格,让这个节目重新焕发光彩,赢得观众认可。
1946年,沪剧文滨剧团首演《碧落黄泉》,王盘声演唱的“志超读信”在剧场大受欢迎。小刘春山知道后,凭借超强的模仿能力,在电台学唱这段经典。他学得特别像,几乎能以假乱真,“志超读信”通过电台迅速传播,小刘春山的人气也跟着水涨船高。多年后,电视台制作《戏剧大舞台》节目,王盘声和小刘春山再次合唱“志超读信”。王盘声感慨地说:“当年,多亏了小刘春山先生,《志超读信》才能这么快走红。”
1950年,小刘春山和杨华生等人组建合作滑稽剧团,推出《活菩萨》。这个作品视角独特,情节幽默,一推出就收获观众喜爱。1952年,他又和范哈哈、文彬彬等人组建大众滑稽剧团。1953年,程笑飞离开剧团后,小刘春山接任团长。在他的带领下,剧团推出《三个新郎》等作品,受到戏剧界的关注。1957年,小刘春山到新艺滑稽剧团工作,演出自己编写的《戏迷家庭》。在这个作品里,他充分发挥演唱特长,把滑稽戏和其他艺术形式巧妙融合,让观众眼前一亮。
1962年,小刘春山转行说苏州弹词。到了20世纪80年代,他大胆创新,推出“滑稽评弹”这一全新表演形式。他把独脚戏的幽默和评弹的细腻结合起来,在语言和表演形式上做出大胆尝试。传统评弹用苏州方言,小刘春山加入上海方言特色,让观众更有亲近感。他还减少弹唱环节,增加学唱“九腔十八调”,丰富了表演内容。
小刘春山和妹妹、弹词名家刘敏一起,编写了长篇弹词《滑稽泰斗刘春山》。这本书不仅记录了父亲的艺术生涯,还穿插了很多经典独脚戏片段,为后人了解滑稽戏的发展提供了珍贵资料。此外,他继承父亲的说唱《一百零八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梁山英雄的故事,让这个经典唱段得以传承。
小刘春山先生虽然离开了,但他留下的经典作品和对艺术的执着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的艺术工作者。在上海滑稽戏的发展历程中,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些充满欢笑的作品,将永远留在观众的记忆深处,成为时代经典 。
来源:奇妙圆月x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