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一季《五哈》阵容官宣了,之前一直备受瞩目的“鹿晗是否继续参加”话题终于得到确认,他并未出现在常驻嘉宾的阵容里。
鹿晗:不去《五哈》做小丑了,开辟新赛道给内娱一点小震撼
新一季《五哈》阵容官宣了,之前一直备受瞩目的“鹿晗是否继续参加”话题终于得到确认,他并未出现在常驻嘉宾的阵容里。
随后,词条#五哈没有鹿晗#、#五哈没有老舅#冲上微博热搜。
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观众不得而知,只有网上的一些消息。
起初鹿晗一直正常录制《五哈》,可是随着他忽然全网被禁止关注,就从《五哈》节目消失了,在之后的节目录制路透中,一直未出现他的身影。
根据粉丝透露,他是个人意向不参与这次五哈的录制,跟被禁止关注的行为无关,而且他的“禁止被关注”限制被取消之后,依旧未参与《五哈》节目的其他录制。
值得注意的是,在《五哈》官宣嘉宾(4月7日)的同一时间,鹿晗工作室上线了vlog视频,看起来好像是一档全新的节目。
鹿晗工作室4月7日发布了鹿晗正定古城vlog,并配文:「突然更新的一天」漫步正定古城,于青砖黛瓦间感受历史的纵深。
本来是抱着怀疑的态度看一看视频,没想到里面确实有真东西。
这次鹿晗及其团队去的地方是河北正定古城,出场的固定嘉宾是鹿晗与其工作人员老高,他们作为游客的视角向大众展现这一古城文化。
其中讲解员的一段话引起了观众注意。
他们一行人来到一个佛像馆,视线迅速集中到一个“开黄八年赵爱敬造观音铜鎏金立式像”凡人藏品上,讲解员提到“观音”和“观世音”称谓的区别。
她直言市面上普遍认为,“观世音”改名为“观音”是为了避讳唐太宗李世民,这一说法是有误差的。
开荒八年是隋朝(588年),而李世民出生时间为599年(也有说法是598年,有争议),明显较晚,根据时间差计算,这件佛造像出了10年之后,李世民才出生了。
再到李世民登基称帝,又过了大约28年,由此可见,说“观世音”改名为“观音”的原因是来自李世民,这个知识点明显是错误的。
虽然唐代避讳制度严格,需避皇帝名讳中的单字或双字,但唐太宗时期曾下令“二名不偏讳”(即“世”和“民”不连用时无需避讳),因此“观世音”中的“世”字理论上无需单独避讳。
而且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中指出,“观世音”是误译,正确梵文名应为“观自在”,旧译“观世音”因混淆了“声音”(svara)与“自在”(īśvara)的梵文词根。
这表明:“观音”的译名可能早于唐代避讳需求。
还有,玄奘弟子所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仍使用“观世音”的称呼,说明避讳并未严格推行。
不过到了唐高宗时期,为了强化孝道,下令恢复了对“世”“民”二字的严格避讳,导致“观世音”逐渐被简化为“观音”。
比如“民部”改为“户部”也是发生在高宗时期。
《西游记》中普遍使用“观音菩萨”而非“观世音”,就是明代对唐代避讳传统的继承。
比如,第6回观音助悟空降服红孩儿时自称“南海普陀落伽山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但文中多以“观音”简称,可能就跟民间习惯及避讳文化的影响有关。
同时,“观世音”的说法逐步被简化为“观音”,也与民间信仰的简化倾向有关,佛教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神祇名号常被简化为更易传播的称呼。
比如“南无阿弥陀佛”经常被简化为“阿弥陀佛”,“观世音”到“观音”称呼的转变也是这个道理。
回到鹿晗这里,观众或许也没想到,奔着追星看脸去的,竟在这里捡到了一个知识点,也算是意外之喜。
其实不久之前,就有网友偶遇鹿晗带着团队现身石家庄一间佛寺,拍了个疑似vlog的东西,不料就这样播出了。
有人说,看鹿晗近些年的表现,就发现“他一直在跟自己较劲儿”,这一次尝试拍摄文旅vlog,或许也是一次新的尝试。
不去《五哈》上搞怪耍宝逗笑观众了,没想到他悄咪咪干了另一件事儿,这就是初代顶流的魄力吧。
我要说的就是这些。
来源:书咚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