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刚过去的三天,几乎是史上“最差清明档”。国产新片纷纷马失前蹄,刚过8000万的《向阳・花》,是最不及市场预期的一个。豆瓣6.6的评分中规中矩,但已经是冯小刚近年来执导电影中最高。
刚刚过去的三天,几乎是史上“最差清明档”。国产新片纷纷马失前蹄,刚过8000万的《向阳・花》,是最不及市场预期的一个。豆瓣6.6的评分中规中矩,但已经是冯小刚近年来执导电影中最高。
(图源:@冯小刚电影官微)
曾经的冯小刚,号召力远不止于此,作为中国电影市场化早期最卖座的导演,他一次又一次地刷新着当时的票房纪录,还一度产生了“独孤求败”般的自矜。可自2018年“税务风波”之后,冯小刚的职业生涯就开始加速滑落,他执导、监制了多部电影和电视剧,都未能激起什么水花,在《非诚勿扰3》中可以看到他结合当下议题做出的表达,但带来的结果却是灾难性的。曾经最精擅观众审美趣味的导演,如今则是与市场偏好渐行渐远。
《非诚勿扰3》(图源:豆瓣)
与身段灵活的张艺谋抑或是近些年投身主旋律的陈凯歌等导演相比,冯小刚的转型之路显得尤为痛苦。他以喜剧起家但并不止步于此,几乎所有片种他都有过尝试,成功者众。但他在商业片领域的个人标签就是那样浓到化不开,似乎凌驾在其他所有要素之上。
反倒是这次在《向阳·花》中的表达一反常态,除了在结尾处反复cue《天下无贼》,隐晦地表达了对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的喟叹之外,全片几乎很难看到冯小刚的自我投射,而更像是一个克制规矩的观察者。
这些年里,冯小刚登上热搜的原因也往往与电影无关,要么是被传移民、要么是公司股份被华谊兄弟转手给了阿里、又或者传言他位于洛杉矶的豪宅被山火波及损失惨重云云。这些消息有真有假,但无一例外都会引发舆论负面反馈。很多时候,“冯小刚”这三个字似乎就成了原罪,这部分来源于他前些年的“口无遮拦”,部分来自于他的导演经历和“税务风波”的余温。流年不利的大导演迫切需要一次机会重振雄风。
(图源:微博)
2019年,彼时当《只有芸知道》上映四天票房才勉强过亿,团队晒出海报庆功,冯小刚发微博回顾自己第一部破亿的《天下无贼》,并称,“一路高歌猛进,所向披靡。时至今日,天地反复,一众新锐导演生龙活虎......不过30亿都不好意思庆功。看着团队搞出的这个一亿的大红海报,不禁感慨,英雄老矣。”
(图源:@冯小刚)
成为冯小刚
在纪录片《2000年冯小刚的一天》中,冯小刚自陈,“像我,像张艺谋这样的人,我觉得,这都是属于生是自个儿砍杀出来的,没什么人帮你,别人你也指不上。”他自幼父母离婚,由母亲一个人拉扯长大,在转业之后以美工的身份进入影视行业。
与郑晓龙和王朔的结识使冯小刚进入人生的快车道,前者是他多年好友,后者则赋予了“冯氏喜剧”最基底的语言基础和创作母体。只不过与王朔以近乎挑衅的姿态反抗权威不同,冯小刚更为平民视角,充满了市井气息的狡黠,“冯氏喜剧“中的主人公虽然伶牙俐齿、油嘴滑舌但不脱主流框架;解构权威和对社会现实进行部分指涉,但结尾总是回收到“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团圆结局;主要面向城市普通人群体,并不追求宏大叙事,而是聚焦生活中的琐碎和变迁,暗合了当时的城市化进程。
(图源:bilibili)
在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初,整个内地电影市场一片死气沉沉,好莱坞电影和香港电影挑起大梁。1997年上映的《甲方乙方》堪称石破天惊,以3000万元人民币的成绩夺得1998年中国电影票房冠军,并正式定义了内地贺岁档的概念。之后的1999年的《没完没了》、《大腕》,《手机》、《天下无贼》等等皆稳坐年度票房TOP3,冯小刚也与华谊兄弟建立了强绑定关系。
《甲方乙方》(图源:豆瓣)
只不过,冯小刚本人的位置在当时仍然显得尴尬,他既不属于科班出身的第五代,也与生猛的第六代扯不上什么关系,而是在一开始就以市场为主要导向,虽然票房成绩不俗,“冯氏喜剧”游戏化和小品化的倾向并不受官方和主流评论界认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因为进不去这座宝殿,我索性在旁边建了一座耳房”。1999年上映的《一声叹息》可以说是他在成名后第一次转型的尝试,尽管票房成绩不错,但却没有形成什么口碑,嗣后他便重回喜剧赛道。
其后,冯小刚转型之心仍炽,甚至跟风拍了古装大片《夜宴》,直到《集结号》的诞生,冯小刚才拥有了除喜剧之外的第二条作品序列,他凭借这部电影获得了大众电影百花奖、华表奖、金鸡奖三个最佳导演奖。此时,冯小刚才算是登堂入室。《唐山大地震》、《1942》、《芳华》和《我不是潘金莲》都算是这条线索的延伸。这些电影与早期的“冯氏喜剧”一样,都聚焦于边缘人,只不过将格局和背景拉伸到更宏观的历史进程之中,描绘他们的伤痛和失意。
《集结号》(图源:豆瓣)
只不过冯小刚的喜剧与正剧并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共享一条底层脉络,也就是学者桂琳提及的冯小刚本人“拟顽主”底色:“他们擅长或搅动或逃避或迎合各种意识形态的收编,唯独缺乏对某种价值的肯定与坚守的能力。”
《唐山大地震》立足于一个家庭,伤痛的过往更多是背景;《1942》有着极大的野心和诚意,同时也不乏克制和小心;《我不是潘金莲》讽刺官场因循陋习也巧妙地避免冒犯任何“不可言说之物”;《芳华》更是冯小刚对自己记忆的一次充满玫瑰色味道的打捞和重制,更重要的部分被束之高阁,唯一且珍贵的只有青春的味道。
《芳华》(图源:豆瓣)
江湖起风波
世人熟知冯小刚有个“小钢炮”的外号,记者、观众、同行、影评人都被他骂过。世纪之交,他去上海跑宣传时说:“香港那几个常在国外参赛的导演,都是靠搞关系的。有的电影还没拍完,就被关系好的电影节确定来做开幕电影了。”记者追问:您这讽刺的是哪几位导演啊?他回答:“我没特指谁,我就说一现象。”
在《集结号》的发布会上,他抨击中国编剧“一开始写剧本,那么鲜活的语言就都没了……中国电影百分之九十不说人话”;2009年称“国外的发行商都是骗子”,而后又说称娱乐圈是“婊子的行业”;在《唐山大地震》发布会上,他则放下豪言“我什么都能拍,拍什么都有票房,这一点上谁的票房能比过我?我特别独孤求败”,不被《唐山大地震》打动的人“是混蛋”……
(图源:微博)
《非诚勿扰2》当时上映和《让子弹飞》撞期,一个新华社记者周宁连发了两条稿件,把二者并列,实际内容都是声讨《非常勿扰2》的广告植入。冯小刚之后连续更新五条微博,说对方是“无端揣测和恶毒诽谤”,解释了自己的植入广告都因为剧情需要而出现,没有硬性插入,没有一句商家的广告词。冯小刚其余说“因为有垃圾观众才有的垃圾电影”等发言则更为知名,与王思聪的骂战更是蔚然一景。
(图源:@冯小刚)
这些言论大部分发生在电影上映时,做宣传的色彩颇深,只不过冯小刚这种“一句顶一万句”的方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就开始逐渐失去作用。无论他本人的话是否被断章取义,新一代的观众都已经不接受这一套高高在上的宣传逻辑,反而会增加观众的恶感,这也是他后来路人缘不好的滥觞。
在2010年之前,冯小刚每部电影都赚钱了,这样的投资稳定性和成功率即便在好莱坞也非常罕见。有人说他是扛着国产商业电影前进的一面旗帜。王中军也说,“如果没有冯小刚,可能不会有今天的华谊,我的信心和热情就不会在这一块,我可能成了个地产大亨,可能都破产了也说不定。”
《1942》承载着冯小刚的巨大野心与情感,却遭遇票房滑铁卢,击败《1942》的是徐峥的《泰囧》,后者展示除了全然不同于“冯氏喜剧”的面貌,时代风潮悄然转向。为了给公司回血,冯小刚急忙赶制出一部《私人订制》,套上《甲方乙方》的壳子匆匆出炉,拿下七亿票房的同时恶评如潮,也让他的喜剧耗尽口碑。《甲方乙方》中的口号是“成全别人,陶冶自己”,到了《私人订制》,口号就变成了“成全别人,恶心自己”,由此可窥见背后微妙的心理变化。
《一九四二》(图源:豆瓣)
2013年12月29日上午,冯小刚突然发飙,3个小时内连发7条微博痛批影评人,说他们浅薄、丢人,“那帮傻冒影评人连这都看不出,当什么影评人!别丢人了!有一帮人、尤其什么豆瓣上的,都些大尾巴狼,假装懂电影,狗屁!还在那还说什么他的镜头蒙太奇,你们知道什么是蒙太奇呀?”
转眼到2018年,冯小刚在微博上开始了和崔永元的骂战,网友相互站队,骂得不亦乐乎。这次骂战对影视圈影响至深,因为崔永元通过阴阳合同事件带动了影视圈的税务风波,直接戳破了影视行业的泡沫。华谊兄弟的市值在一周内蒸发了50亿元,自此一蹶不振,退出头部民营影视公司行列。
(图源:@崔永元)
而冯小刚本人也因《手机2》未能上映,业绩承诺随之泡汤,自掏腰包支付了业绩赔偿款0.68亿元。2019年,冯小刚又硬着头皮拍了一部《只有芸知道》,勉强完成当年的业绩承诺。
但知行路难
实际上,早在“税务风波”之前,冯小刚的两条路径就都出现了问题。一方面,喜剧本身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其语法和范式自然更新频率较快,在王朔告别创作高峰期之后以及京圈整体影响力下降的大背景下,“冯氏喜剧”所依托的母体不复存在,也无法对年轻人形成号召。另一方面,冯小刚心心念念的青春回忆和时代创痛对于时下观众来说犹如天书,他的正剧路线早在《我不是潘金莲》时期就已经难以维系。
《我不是潘金莲》(图源:豆瓣)
更不要说冯小刚的性别意识长期以来也饱受诟病,虽然姜文和张艺谋电影中往往把女性“神圣化”和“客体化”也谈不上多先进,但总比2017年还在《芳华》中不加节制地展示女性胴体要来得更易接受。
曾经贺岁档的主场,冯小刚已经缺席多年,携手半生的伙伴也已分道扬镳。一桩桩一件件,时代变化的种种在一位年过六旬的老者看来可能已经目不暇接,正如他自己坦言,“我时常看见00后女儿的喜好,以及谈论的东西,不免感叹,这代人兴奋的东西,我其实不太懂”。
只不过冯小刚还在主动适应,2020年,爱奇艺悦享会上公布的网剧名单上出现了冯小刚的名字,毕竟这样的大导演拍网剧无异于“自降身价”。冯小刚本人则很坦然,“如果没有这次疫情,可能我不会拍一部电视剧”,他略为调侃地说道,因为影院关门,他“失业”在家,连带着公司的员工也没有工作,他不想裁人,但“得开工吃饭,得生活啊”。只不过《北辙南辕》和《回响》播出后均反响平平,收获的只有角色悬空之类的负面评级。
《北辙南辕》(图源:豆瓣)
正在上映的《向阳・花》口碑开始出现了回暖的迹象,冯小刚对于女性题材的塑造也开始变得熟稔,不再是曾经呆板僵化的描摹。而已经杀青的《抓特务》则是改编自经典剧集《无悔追踪》,这个时间跨度长达数十年故事无疑才埋藏着冯小刚更大的野心。
(图源:@冯小刚电影官微)
冯小刚是否被时下观众抛弃?这既老生常谈又显得似是而非。观众的审美趣味会变、流行的风潮会变,但好电影的标准不会变,有些电影即便一时蒙尘后来者自会给它一个公允的评价。曾经票房不佳的《1942》《我不是潘金莲》也在后来的互联网语境中被重新发现,它们所带来的刺痛感也依旧未变。
行业常说,拍能穿越周期的电影,这话几乎是所有导演天然的追求。只不过,以电影现下的产品属性和收入渠道而言,很容易攒不够能穿越周期的干粮。若想有以后,请珍视眼前。冯小刚至少还在意眼前。
来源:创意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