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 2025清明档,进口片逆袭与小档期破局之道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7 21:24 1

摘要:一场票房争夺战在影院悄然落幕。截至4月6日22时,清明小长假3天,影市大盘以超3.7亿元收官。

一场票房争夺战在影院悄然落幕。截至4月6日22时,清明小长假3天,影市大盘以超3.7亿元收官。

清明档新片收获不俗票房表现,其中,《向阳·花》以超8000万票房获得国产新片票房冠军,《不说话的爱》《猎狐·行动》则分列档期票房第四、第五位。

《哪吒之魔童闹海》依旧表现强劲,档期内再砍下超7000万元票房。引进片《我的世界大电影》累计票房成功破亿,最终问鼎清明档期票房冠军。

当《我的世界大电影》中,像素风格的方块巨人夺魁时,久违的进口大IP与《哪吒2》的东方神光在银幕上交锋,这其中藏着中国电影市场耐人寻味的三个话题:

为何被唱衰许久的进口片突然杀出重围?

《哪吒2》热度渐渐褪去的背后,何以让整个市场陷入"幸福的烦恼"?

这个曾被称作"鸡肋"的小档期,到底还有多大的能量?

让我们穿过爆米花的香气,揭开这场春日票房江湖的生存法则。

进口片夺魁,国际IP精准回归

这个清明档期,竞争不可谓不强。

要数量有数量,17部电影齐聚,现实题材、动画电影、惊悚恐怖题材等为观众提供了多样选择;

要流量有流量,冯小刚搭档赵丽颖、超人气短片遇上张艺兴、梁朝伟和段奕宏有一天也能同台飙戏;

要情怀有情怀,近年来清明时节逐渐成为新片竞逐的“情感刚需档期”,亲情、女性成长等现实主义主题共鸣广泛;

但有意思的是,最后档期的票房冠军,居然是畅销游戏改编的进口片《我的世界大电影》。

随着中国观众逐渐对于国外电影,尤其是好莱坞大片“祛魅”,进口片已经很久没有取得这样的好成绩了。

《我的世界大电影》票房破亿背后,其实非常有章法:

首先,片方将游戏开放式玩法转化为线性冒险故事,既保留“方块世界”视觉符号,又通过明星效应降低观影门槛。

其次,电影非常聪明地避开暑期档超级英雄混战,选择类型相对空白的清明档,与现实主义题材形成互补观影需求。

最后,就是在本土化上的努力,举个例子,在海报正中间有一只憨态可掬、抱着竹子的熊猫。这让很多资深玩家期待更深度的中国文化融合。

从这也可以看出,进口片并非失去竞争力,而是需要更精准的定位策略。

“后哪吒”时代,头部新片面临挑战

值得关注的是,《哪吒2》在清明档的排片虽然仅占12.7%,票房收入仍然位列第三,非常强势。

但与之相比,这个清明档头部新片表现太过乏力,几部市场一度非常看好的片子,相对来说票房都是差强人意的。

大数据显示,截至发稿,赵丽颖主演的《向阳·花》票房已超8328万,张艺兴主演的《不说话的爱》已达7273万,而由梁朝伟和段奕宏领衔主演的《猎狐·行动》,则仍停留在2000万级别。

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2025年一季度过去了,仅有《哪吒2》《唐探1900》《封神2》三部影片迈过票房10亿元门槛,多数电影还在为1亿元或5000万元的票房挣扎。

二者对比,你会发现,《哪吒2》清明档的强势,一定程度上虹吸资源,也拉高了行业标准,对那些不是强类型、大场面的视效片来说,挑战着实太大。

当然,《哪吒2》现象级的爆款,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观众生态的变迁,加速了观众分层。

这种现象级爆款引发的“市场眩晕症”,恰似两部《流浪地球》之间,中国科幻片的起起落落。

应该思考的是,随着《哪吒2》票房增速明显放缓,工作日大盘回落,怎么快速“突围”,破解困局,都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小档期“进化论”

曾以“小档期+长尾效应”创造奇迹的清明档曾经给我们带来过不少惊喜。

如2021年《我的姐姐》凭借口碑发酵,最终票房达8.6亿元;

2024年,在清明档上映的文艺气息十足的《草木人间》,最终收获了1.21亿的票房;

纵观整个2024年清明档,在宫崎骏动画《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带动下,以3天8.4亿元的票房刷新了中国影史清明档纪录。

事实上,这些年,清明假期的电影已不止步于档期概念,而是升维为“情感季”,甚至有成为“孵化情感共鸣试验场”的趋势。

或许当一部电影能精准对接某个节日的国民情绪时,三天假期足以让它长成参天大树。而2025年清明档热度不足,可能更像是成长过程中,市场理性进化必然经历的“阵痛”。

这也让我们从中看到了许多:

进口片的复苏不是简单的市场让渡,而是内容适配度的胜利;爆款电影需要从“单体突破”转向“生态培育”;小档期运营则需在有限时空内构建情感、娱乐、文化的复合场域。

当电影市场告别野蛮生长,这种精细化的运营能力,或许才是未来真正的破局密钥。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子扬 任雨风

来源:现代快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