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向来是全年电影档里十分清新温暖的存在。这时节春风和暖,万物复苏,寓意着温暖与希望。这时期与观众见面的片子,往往也带了一丝温柔之意。这其中,OK!很想提一部温暖的纪录电影《特别的你》。
时装
FASHION
报道
REPORT
美容
BEAUTY
他们是星星的孩子,他们出生于普通的家庭,
他们也是“特别的你”。
4月,向来是全年电影档里十分清新温暖的存在。这时节春风和暖,万物复苏,寓意着温暖与希望。这时期与观众见面的片子,往往也带了一丝温柔之意。这其中,OK!很想提一部温暖的纪录电影《特别的你》。
这是一部聚焦孤独症孩子及其家庭的纪录电影。去年第 18 届 FIRST 青年电影展上,这部影片曾获得主竞赛单元最佳纪录长片的提名,导演翁羽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从事多年电影、文学和实验艺术创作,也曾执导过电影《万物三生》《海浪》,短片《在凡间》,此次执导《特别的你》,是他首次以纪录电影的方式呈现作品。
纪录电影在热映片单和市场排片份额中其实不太占优势,但如果把它放在时间的长河里,它又往往是历史和社会中的最佳见证者。
导演翁羽说,纪录电影的“文献价值”是他最为看重的地方。记录、保留影像资料,会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少数群体的生活,它的社会意义比单纯做一个故事的意义更大。
借着影片上映的机会,OK!织梦人采访到了导演翁羽,与他聊了聊那些镜头之外的“孤独”故事。
《特别的你》的创作灵感来自于翁羽对孤独症群体的深入了解。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由大脑发育异常引起的疾病,属于发育障碍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通常在孩子3岁之前就会表现出来,主要症状包括:难以和他人正常交流互动(比如不会主动找小伙伴玩)、语言沟通困难(可能说话晚或不愿意说话)、对某些事物过度痴迷(比如只玩一种玩具),以及重复做固定动作(如反复转圈、排列物品)。大多数患病儿童还会伴随智力发育比同龄人慢的情况。
2021 年,翁羽为创作小说接触到孤独症群体,“我去了一个特殊学校,那里几乎都是重度的孤独症青少年,那天对我的震撼是非常大的,我去了一个教室里,他们都集中在一起,有桌子把他们围成一个圈,圈在里面,因为如果不这么做,他们会到处跑。他们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当下那一刻的状态,有的人在打自己、有的人是有节奏的,一分钟或者多少秒就站起来跳一下大叫、有的人在那摇头晃脑不知道干什么、有的人在骂人、有的人就在那笑,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个画面,当时带给我的这种冲击力非常的强。”
他听一些家长们讲述自己的生活,“就像在黑暗当中前行,没有方向,只有迷茫和恐惧”,孩子确诊时家庭陷入的绝望,夫妻关系因孩子患病产生的裂痕,离婚率极高,以及随着孩子长大,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无尽担忧……他们的人生仿佛一直都在至暗时刻,每个人都曾有一个念头,带着自己孩子去死。
“每一个问题的背后都有一些隐性的一些来自于他们自己心理上的,现实中的,以及社会、公众对他们的包容、理解的种种问题,所以我想要做这么一部电影。”
为了拍摄这部影片,翁羽经历了诸多艰难。资金筹集困难重重,打了半年投资一无所获,最终只能和朋友自己出资。寻找拍摄家庭也不容易,许多家庭因隐私问题不愿出镜,翁羽经过长时间沟通,才从众多家庭中选定了 3 个家庭作为拍摄对象,拍摄过程从2022 年跨越到 2024 年,长达一年半。
影片内容围绕三个孤独症孩子及其家庭展开。12岁的程瑞有绘画天赋,母亲曾在生父的 用身体护住他,如今她独自一人靠种菜养家,只希望程瑞能和正常孩子共同学习。15岁的可可几乎不会说话,保留的唯一一个词汇是“妈妈”,父母急于培养她的自理能力。19岁的王浚力有一定独立生活能力,母亲四处奔走,只为找到一份能接纳他的工作,让他有机会自食其力。影片不仅呈现了他们生活中的真实片段,更展现了三位坚韧的母亲,以及这些家庭在当下社会中的处境。通过纪录的形式,翁羽让观众真实地看到孤独症群体的生活,感受到他们的痛苦与坚韧。
翁羽说:“最开始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没有把它当成一个电影产品去对待,所以它不存在投资回报的问题,我只是想让更多人看到它,这个是真实的。所以在创作的时候,角度也是不一样的。另外我希望这部片子的基调是积极的,如果它的底色是蓝色,我希望我的创作是画上一个太阳,我想让更多人看到美好,我想告诉大家,即使黑夜里希望渺茫,但是我们依然具有韧性,依然心存希望,这就是我做这件事的意义。”
SPECIAL REPORT
OK!独家对话
翁羽
青年导演
OK!: 您最初是怎么想到要拍《特别的你》这样一个故事呢?
翁羽:最开始因为我要写一部小说,这部小说叫《孤独成歌》,现在已经出版了。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我不了解这个群体,因为有同学家里的孩子是孤独症,那时候叫自闭症,我以为是一个心理上的问题,就想多多了解,后来我就通过朋友的介绍去了一个特殊学校,了解之后,给我冲击力非常的强,就很想做这么一部电影。
OK!:拍摄过程中有碰到什么困难?
翁羽:这部电影是我和我们制片人还有一些朋友共同出资拍摄,那时候我们决心非常强,无论如何也要把电影拍下来。但是很多家庭不愿意出镜,因为纪录电影肯定是真人,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生活暴露在公众面前,尤其是男士。所以就需要一一跟每个家庭沟通,那个时候大家对孤独症的了解,跟今天比截然不同,今天完全是上了一个台阶,那个时候很多人都是完全不了解的,所以他们也很担忧自己的生活,担心自己的孩子都暴露出来。
OK!:后来您是怎么做的?
翁羽:我就跟他们倡导,如果你不站出来,他也不站出来,这个群体会永远生活在角落,大家如果想去包容,但是都不了解,都没有看到你,怎么去产生理解和包容呢?通过这样的倡导,逐渐有半年时间,才从500个家庭里面慢慢选择到了这3个家庭作为拍摄对象。
OK!:电影拍完之后,算是完成了一个心愿吗?
翁羽:我个人是没什么,因为对我来说,我一直是持续地去关注特殊人群,弱势群体,不仅仅是残障人群,还有普通人,比如说我正在关注青少年抑郁症。只要我还有创作的角度,就一直都会持续去做,我也不知道我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但也没有结束的那一天。
OK!:为什么这样的少数群体是比较吸引您的?或许有没有这样的时刻,您觉得自己也是少数群体的一员?
翁羽:你的问法还挺新颖,我想了一下,我应该是少数群体的一个,或者说,这样的“少数”其实也不少了,我最近关注了很多青少年的情绪病,但实际上我们绝大多数人可能都有情绪问题,有情绪病或者说到抑郁症的程度也是越来越多,每个人都有不同角度的问题,我觉得每个人都值得关注,我也是“每个人”其中的一员。
来源:精彩OK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