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传播力赋能新质生产力,《专精特新研究院》第四季乘“新”而上

天堂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4-07 17:23 2

摘要:3月28日晚,伴随“京津冀”三地专精特新的代表企业齐聚一堂,由北京广播电视台出品、北京银行独家冠名、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指导的全国首档聚焦专精特新企业的纪实观察类节目《专精特新研究院》第四季迎来收官。

3月28日晚,伴随“京津冀”三地专精特新的代表企业齐聚一堂,由北京广播电视台出品、北京银行独家冠名、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指导的全国首档聚焦专精特新企业的纪实观察类节目《专精特新研究院》第四季迎来收官。

作为一档紧随“新质生产力”强劲脉动的节目,《专精特新研究院》前三季的播出,成功实现了“专精特新”这一专业化、尖端化、小众化题材的破圈传播。第四季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命题,重点聚焦商业航天、低空产业、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等核心关键领域,同时深入中关村等新兴产业集聚区,以全面升级的纪实观察节目新样态,带领大众持续见证中国科技创新的蓬勃生机,务实助力更多专精特新企业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星辰大海。

值得一提的是,诸如“商业火箭”“具身智能”“低空产业”“人工智能+”等都是当下极受大众关注的新质生产力热点领域,有些首次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专精特新研究院》第四季乘“新”而上,奉上了又一场以强劲科普之翼助力科创腾飞的知识盛宴。

凭借干货满满的内容输出,本季节目传播效果斐然:话题相关阅读量突破9.7亿,全网视频播放量突破3亿,斩获全网热搜153个,共有40条短视频播放量超过600万,更有 12条超过1000万播放量。

强化融通功能,展现专精特新企业的协同发展生态

当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呈现出更加坚持因地制宜、更加追求深度融合的特点。《专精特新研究院》第四季遵循趋势,继续扩容“朋友圈”,充分联动相关委办局、众多高校、投资机构、头部企业、科研院所等超过百家支持方,壮大“政产学投研”一体化的赋能体系,不仅创新性引入“撮合赢”平台,从国家和地方政策咨询、企业供需双方产品展示、企业需求和诉求匹配、综合金融解决方案等多角度,为专精特新企业搭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融通平台,助力打造专精特新企业生态伙伴关系,还积极借助多企业同台、区域化联动和产业链协同的呈现方式,更加立体地勾勒专精特新企业的融合发展局面。

其中,第九期节目走进全国首个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的所在地——中关村科学城,以银河通用和享刻智能两家“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作为切入点,通过企业间的对比展示,多维解读“具身智能”的进阶之路,“撮合赢”平台则通过数据为它们“链接”了产业链上下游的部分专精特新企业,一起面向行业的细分场景,共同打造最有竞争力的产品组合;第十期节目走进中部制造业大省湖南,以专精特新企业福德电气十二年的跋涉历程为范本,分析传统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型之路,破解制造业“突围密码”;第十二期节目汇聚“京津冀”三地专精特新企业,结合同台路演、资源对接、跨界合作等,探讨三地如何打破行政壁垒,推动技术、金融与政策资源互通,助力企业成长。

本季《专精特新研究院》努力强化的融通功能,生动反映了当前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核心逻辑,使得节目同时充当了产业创新的观察窗口、资源对接的加速平台、政策效能的评估载体,在增强公众对新质生产力系统认知的基础上,也给相关企业及地方政府提供了特色化发展、协同化培育的参考模板。

正如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霍学文在节目中所表示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相互协同合作,才能够共创价值,才能够共同活下来。不同的企业发挥不同的作用,共同地完成各自的使命,这大概是节约成本然后协同发展最好的方法。”

紧跟科技热点,直击并揭秘发展前沿多个突破性“第一”

一直以来,《专精特新研究院》都以“成长”为主线,全景揭秘专精特新企业的进阶之路,深入解读新质生产力从概念到原型、到技术、到成品的发展过程。本季节目在为专精特新企业拍摄纪实短片的过程中,坚持让企业创始人成为主角,以陪伴式跟拍的纪录片手法,让一个个神秘的科研场景、科研成果变得“触屏可及”。

节目带着紧跟科技热点的主动意识,东奔西走、上天入地,捕捉到了多个国内乃至全球首创的科技突破:第一期节目全程跟拍中科宇航创始人杨毅强带领团队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力箭一号的遥五火箭发射任务,揭秘性记录火箭从出征到发射的整个流程,本次发射也是中国商业火箭公司第一次为国外提供发射服务;第四期节目聚焦的人形机器人“天工”,是全球首个可以拟人奔跑的纯电驱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时速达10公里/小时);第六期节目中由艺妙神州自主研发的能够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CAR-T药物,在全球领先,并且“很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一个能够有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产品”;第八期节目跟随卓翼智能创始人任雪峰前往杭州进行系留无人机参与消防实战演习,在200米高的复杂环境里,解锁无人机高空灭火的应用新场景;第十期节目追逐福德电气创始人李稳根的脚步,深入到地下700米的江门中微子实验室,以专精特新视角探秘我国新一代大科学装置……

这些直击前沿科技与产业变革的生动画面,不仅具象凸显了中国专精特新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创新实力,也热血描绘了中国科创人的滚烫征程。尤其令人难忘的是,第一期节目特别呈现了火箭发射当天,中科宇航创始人杨毅强和团队前往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祭拜革命先烈的情景,这个充满仪式感的固定传统,让“做永不褪色的航天人”的精神传承熠熠生辉,无数观众在肃然起敬的同时,对“敢为天下先”的科创精神有了更好的理解。

创新科普路径,将“国之大者”与“民之关切”融会贯通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为了让“科创+科普”比翼齐飞,《专精特新研究院》第四季更加注重将“国之大者”与“民之关切”融会贯通,以全媒体报道、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等多种形式,让新质生产力“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研究员阵容的构成上,本季节目更加突出多元化。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航空动力专家刘大响,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黄铁军,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市京津冀协同办副主任、京津冀联合办常务副主任刘伯正,资深媒体人、阳光媒体集团董事长杨澜等为代表的众多嘉宾们,从政府、科研、高校、媒体、投资等各个角度,展开精彩碰撞。其中,伴随第十一期迎来本季唯一一位女性创始人,节目特别邀请到杨澜,以“她视角”为女性科创人送上鼓励与祝福。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多期节目引入了“大众研究员”或“高校研究团”,邀请他们参与体验、交流和分享。例如,第九期节目邀请了200位横跨50后到00后的大众研究员,并增设大众研究员提问环节,以他们跨代际的大众视角层出不穷地抛出科技之问,共同畅想“人机共生”时代的各种可能。

炫酷感,也是众多观众对本季《专精特新研究院》的突出印象,这离不开节目在形式上的精心包装:一是舞美全新升级,打造多媒体智能实景研究院,融合广播电视、通信和IT等全媒体技术,增加视觉效果与沉浸体验;二是引入智能化的“朋友圈”,除了有AI研究员“小京”现场实时补充行业信息外,每期节目会根据不同主题邀请机器人前来做客,让“科技改变生活”肉眼可见。

不仅如此,《专精特新研究院》第四季还突破演播厅的边界,努力将科普的触角延展到大众身边。围绕聚焦“天工”的第四期节目,北京卫视与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携手策划打造了一场“天工”漫游北京中轴线的融媒体行动,用一趟让人形机器人从室内试验场地真正走向室外真实场景的先锋挑战,引发线上线下热烈围观。

身为一档以科技为墨、以时代为纸的纪实观察类节目,北京卫视《专精特新研究院》脚步奔走不息,持续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首善媒体力量”。当越来越多的“小巨人”在这里爆发“大能量”,观众们看到的就不仅是一档节目,更是一个民族在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上的昂扬历程——这里,见证乃至孕育着改变世界的力量。

来源:奈奈兔剪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