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能想到,在荧屏上喂过百家饭、流过千行泪的“国民母亲”宋春丽,现实中竟是个连孕妇装都没穿过的“不育专业户”?
谁能想到,在荧屏上喂过百家饭、流过千行泪的“国民母亲”宋春丽,现实中竟是个连孕妇装都没穿过的“不育专业户”?
她手握金鸡奖杯演尽世间母爱,却在医院被宣判“终身无法生育”。
别人61岁含饴弄孙的年纪,她颤抖着签下领养协议,把人生第一声“妈妈”听得老泪纵横。
当全网追捧“事业女性独立宣言”时,这位老戏骨用半生血泪证明:所谓大女主剧本,不过是把母亲身份从子宫里剜出来,再一刀刀刻进角色里。
新婚刚满一年的宋春丽,在接到《奸细》剧组邀约时,几乎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这个机会。
彼时她正值事业起步期,一个能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主演机会,无异于改变命运的跳板。
可命运偏偏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刚进组就发现怀孕了。
剧组拍摄周期紧、任务重,战争戏里充斥着爆破、泥泞和体力消耗,根本容不下孕妇的生存空间。
面对全组上百号人停工的风险,宋春丽咬牙做了决定:放弃孩子,保住角色。
手术台下来不到一周,她就裹着棉大衣回到零下十几度的片场,冰天雪地里摸爬滚打,硬是把戏撑了下来。
谁也没想到,这场“壮士断腕”的抉择竟成了命运的转折点。
早年医疗条件有限,术后没能充分休养的她,身体元气大伤。此后多年,想要孩子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
江湖上流传着“为拍冷水戏终身不育”的说法,但细究起来却迷雾重重。
网传导致她丧失生育能力的《芙蓉镇》剧组,实际上并无宋春丽的参演记录。
更可信的解释是,演员职业本身的高强度特性早已埋下隐患:寒冬腊月泡冰河、连轴转赶戏不眠不休、动辄数月的外景拍摄等这些“常规操作”对女性身体的摧残,在当年根本不被重视。
而那次仓促的堕胎手术,更像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70年代末的医疗技术远不如今,术后感染风险高、康复条件差,加上她为赶进度强行复工,最终导致不可逆的生育损伤。
曾有医生私下感叹:“要是能卧床静养一个月,结局或许会不一样。”
可惜影视行业的快节奏,从来不给“如果”留余地。
那个年代谈恋爱,靠的是纸短情长。
宋春丽在部队文工团跑龙套时,和中央音乐学院的琵琶教授孙维熙通了几年信。
北京到广州,两地书里夹着粮票、琴谱和手抄诗,硬是把文艺青年的浪漫熬成了细水长流。
1978年宋春丽26岁时,两人揣着攒了五年的布票置办被褥,在单位分的筒子楼里安了家。
邻居们都说这婚结得“寒碜”,没有三转一响,窗台上摆着孙维熙亲手做的木琵琶,算是唯一的聘礼。
八十年代胡同口的老太太们最爱操心,成天说着小宋再不要娃子宫都要生锈了。
孙维熙骑着二八自行车接妻子下班,车把上总挂着中药包,苦得巷子里的狗都绕道走。
可这对夫妻早就达成默契:孙维熙主动跟学校申请调岗,从需要出差的演奏岗位转到理论教研,腾出时间给常年拍戏的妻子炖汤补身;
宋春丽拍《便衣警察》坠马受伤,丈夫连夜背着她挤绿皮火车回京治疗,火车过道里铺张报纸就是临时病床。
外人眼里“不正常”的丁克生活,他们过得自有一套章法。
孙维熙的书架上永远备着宋春丽的剧本,用红笔帮她标注台词重音;宋春丽去外地拍戏三个月,回家发现丈夫把她的剧照做成相册,每张都手写拍摄花絮。
当年说风凉话的街坊后来又都改了口,说这两口子过的日子,比养十个孩子还热闹。
最让亲戚们闭嘴的,是孙维熙面对家族压力时的硬气。
有长辈指着鼻子骂他“绝户”,这位温吞了大半辈子的音乐教授头回拍了桌子:“我们家春丽在镜头里当过三十回妈,够你们几辈子叫的!”
后来夫妻俩决定领养孩子时,六十多岁的孙维熙翻遍法律条文,戴着老花镜写了八页领养计划书,比当年备课教案还认真。
2012年初春的北京还裹着寒气,宋春丽家的客厅却比往年更显冷清。
茶几上的龙井泡了三道,早没了热气,她和丈夫孙维熙对坐着,连电视遥控器都懒得摸,这场景正巧被推门进来的邓婕撞见。
这位同样走过领养之路的好友,瞧着满墙剧照里“儿女成群”的宋春丽,再瞥见空荡荡的婴儿房改成的储物间,临走前撂了句话:“你们家缺个会哭会笑的活宝贝。”
夫妻俩翻出压箱底的相册,里头贴着三十多年来在剧组抱过的孩子:拍《九香》时认的干女儿早去了澳洲,《离开雷锋的日子》里的小演员都当了妈。
民政局咨询领养那天,61岁的宋春丽特意裹了件红色大衣,工作人员反复确认:“您这岁数领养,可得想清楚。”
她攥着孙维熙的手没松开:“我演了三十年当妈的戏,就等这回真枪实弹了。”
真把奶娃娃抱回家,宋春丽才发现育儿比揣摩剧本难多了。
摄像机前能一条过的“慈母笑”,对着哭闹的小女儿总慢半拍;半夜冲奶粉搞得手忙脚乱,孙维熙把琵琶谱改写成《喂奶操作指南》贴在厨房。
街坊们常见这“超龄妈妈”的奇景:孙维熙蹬三轮车运儿童自行车,宋春丽蹲在院子教孩子认月季和玫瑰,就像当年她教年轻演员说台词。
有次剧组送来“最佳女演员”奖杯,正赶上女儿发高烧,金灿灿的奖杯在急诊室走廊当了整夜镇纸,压着退烧贴包装袋。
后来她把奖杯挪到女儿玩具架旁:“现在家里最金贵的宝贝在这儿呢。”
六十一岁当妈,宋春丽把剧组里攒的“妈妈经验”全兑成了真日子。
孙维熙拿琵琶弦改的婴儿床铃叮当响,女儿伸手抓奖杯当玩具,她倒乐得清闲:“奖杯哪有孩子笑声脆生?”
小区里常见她揣着剧本推婴儿车,台词本里夹着磨牙饼干,活脱脱现实版“太后育儿记”。
当年说她“子宫生锈”的老邻居,如今瞅见父女俩用琵琶盒当学步车,也忍不住咂嘴:“这缘分比亲生的还热闹。”
岁月在她身上绕了个弯,却让迟到的母爱酿得更浓。
有回拍全家福,丈夫调琴弦,闺女啃她衣领上的亮片,宋春丽突然觉得:人生就像出好戏,甭管第几幕登场,演真切了就是角儿。
信息来源:宋春丽与老公罕见合影曝光 结婚34年未曾生子.凤凰网
电影网. 宋春丽 人物资料
光明日报. 宋春丽:“母亲”永远书写不完
央广网. 40年艺术人生 宋春丽基本都是正面形象
齐鲁晚报. 《此生此爱》解读另类拥军 宋春丽表现获认可
宋春丽:“母亲”永远书写不完-光明日报-光明网.光明网
收养孩子的“明星父母”.新浪网
来源:五号探秘人一点号